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工程学科作为促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对于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建设农业强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农业大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知农爱农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人才为目标,历经10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依托丰富的教研、科研及产业需求项目,成功构建起一套具有显著成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理念,科产教融合驱动多学科协同育人
传统育人模式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面前,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面对这一问题,学校主动打破传统单向育人观念,提出科产教融合驱动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新理念。
理念指出要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需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把农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电气与控制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列入课程体系,将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有机融合,形成多学科协同下的“需求端+供给端”育人共同体,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校企合力,创建“一主轴二引擎”机制
学校打破高校单引擎驱动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引擎驱动作用。在校内建设方面,学校大力加强国家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校内资源驱动力。在校外拓展方面,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建立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理论+实践”互融团队、科技小院、科产教课堂等,提升校外资源驱动力。通过校内外多主体的协同合作,成功构建了校企共同体“双引擎驱动”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因材施教,构建特色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科研创新-实践锻炼-社会服务全环节,通过“党委领导、党政共管、党支部落实、党员教师参与”的“四位一体”思政教育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培养研究生掌握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自身爱好和实力,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性创新能力,成功构建了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普惠型+个性化”教育教学体系。
精准导向,打造“三导向三目标九路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打造了以人才新需求、产业新要求、技术新变化为导向(“三导向”),以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创新强化、师资水平升级为目标(“三目标”),以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渗透、培养方案优化、内外基地升级、虚拟实验创建、科技创新强化、内部融合提升、外部引聘拓展、教学手段创新为路径(“九路径”)的“三导向三目标九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体系、实践创新、师资队伍的全面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基础、创新、服务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成果丰硕,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自该培养体系自实施以来,学校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农业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就业率在98%以上,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1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在校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获全国创新创业类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省级以上双创奖励30余项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在学位点建设方面,立项建立国家级科研和教学平台4个,省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在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创制了150余种农业生产智能装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为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和农业生产人员举办了100余场技术培训班、共培训20000余人次。这些成果在本校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推广,在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应用,为农业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成功范例,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工程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构建科产教融合驱动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多学科协同育人、校企合力驱动、红色基因传承为特色,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壁垒,实现教学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共享。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融合创新,为培育农业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持续发力。
作者:吴彦强 宋占华 李思诺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