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藤条,千回百转,一双巧手,上下翻飞。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的工坊,10来名社员正埋头工作,一根根藤条在飞动的指尖密密相扣,在一双巧手下如同被赋予了生命,摇身一变成为精致的藤椅、藤扇等藤编产品。
合作社所在的南郑区黄官镇西接秦岭、南临巴山,野生青藤资源丰富,藤编历史悠久,被誉为陕西的“藤编之乡”。2021年,汉中藤编也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现在社员有460多名,基本都是附近几个村的农户。他们从合作社领取原材料,通过在家编织或来工坊务工等方式灵活生产,不仅传承了藤编技艺,自己的口袋也越来越鼓!”汉中藤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乡村工匠名师、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良顺欣慰地说。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村民正在新明泥塑工坊内给泥塑作品上色。
无独有偶,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凤翔泥塑焕发了新活力。在六营村,200余户农户加入了村里的泥塑专业合作社,投身于泥塑生产,实现了从家庭小作坊到集体化生产的跨越,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们走向了致富路。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记者在上述合作社采访时注意到,这些合作社已成为非遗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同时,通过设立“非遗工坊”等形式引导更多农户参与,让传统手工艺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乡村全面振兴结合的新路径。
如何让非遗在传承中焕新
要将一根根藤条变为精美的藤具,需要蒸煮、剥皮、编织、打磨、上漆等20多项繁复工艺。而编制手法也极为讲究,不仅要让藤具结实耐用,还要工整美观。陈良顺抚摸着一把藤椅说:“像这种最简单的藤椅,就有平编、缠扣、鱼鳞编等20多种编法。我们的大多数产品坚持纯手工制作,好的藤编产品很难被机器完全替代。”
陈良顺的父亲陈太坤有一手精湛的藤编技艺,靠着这手艺养活了一家人。陈良顺从15岁起就跟着父亲学藤编。年轻时的他不光有一双巧手,还有一双铁腿,不仅跑四川、云南学习磨炼自己的藤编技艺,还多次前往广州等地看样式、拓市场。这些年来,他一步步将家庭作坊升级成合作社,还成立了实业公司。
其中,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作为汉中藤编发展的主要载体,还入选了农业农村部第六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依靠“一双手、一把刀、一根藤”编织出乡村致富路。陈良顺介绍,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可以做到“五统一”服务,即统一原料采购、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形象、统一销售价格。
在合作社的工坊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正进行着,一件件精美的藤编产品通过镜头展现在直播间观众的眼前,随着主播喊响“上链接”的口号,观众纷纷下单。
再过几个小时,这些产品就会被统一打包运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2015年,陈良顺的儿子陈凌凯组建起一支“95后”电商团队,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10余个,现在产品可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及欧美、东亚、东南亚10多个国家,线上销售额突破3300余万元。
“这段时间销量都不错,每一天线上可以轻松卖到一两千单。”陈良顺表示,“下订单的不乏一些海外奢侈品公司,他们看中的不仅是精湛的藤编技艺,更是非遗的魅力,我们生产的手工藤扇更是出口至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陈良顺边说边举起一把与西班牙奢侈品牌联名的扇子,这款产品的售价可达1299元。
泥塑虎威风凛凛,大眼睛炯炯有神,虎口微张,仿佛发出沉闷的低吼;生肖牛气势如虹,沉稳有力的肩背给人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觉;泥人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定格最真挚的情感瞬间……这就是凤翔泥塑。
说到凤翔泥塑,就不得不提有着“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称的六营村。还未进村,远远就能看到村口摆放着一尊20多米高的巨型“泥塑坐虎”,艳丽的颜色、生动的造型,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六营村党总支聚焦党建引领,对泥塑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乡村振兴“借泥起势”。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表示,六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3个泥塑专业合作社,以“前铺后院”形式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庭院+生产”“庭院+研学”等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户参与泥塑制作。
在六营村,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创立的新明泥塑工坊是众多泥塑加工作坊的佼佼者和引领者。从艺以来,胡新明的作品三次登上生肖邮票,在2017年元宵晚会上,胡新明制作的泥塑“凤尾鸡”让全国观众认识了陕西凤翔泥塑。
在产业化道路上,胡新明不断进行探索,先后成立了凤翔区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和陕西新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设立新明泥塑工坊,主要承接公司、机构等的大订单。此外,他妻子还牵头成立凤翔区西府巧女手工艺品合作社,为周围村庄妇女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
“我们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形式,首先通过公司技术研发和成果性生产,经过市场验证和对外宣传推广成功后,再通过合作社免费对农户进行彩绘泥塑知识和技能培训,之后组织农户按标准要求进行量化产品及包装加工生产,最后由公司统一销售。现在已经直接带动周边320多人实现就业!”胡新明自豪地介绍道。
如何让“老手艺”帮村民致富
小小一团泥土,在制备好的模具里,用手捻平、延展,然后再用一块泥巴贴上,巧妙“拽”下……一分钟不到,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塑坯就做好了,在六营村村民杜根虎的手下,一团团泥巴变得格外“听话”。
“算下来,我们做泥塑也有四十多年了!由新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或者合作社给我们下订单,我们按照他们的要求供货,生意好的话一个月可以挣一万多元!”杜根虎捧着刚刚做好的泥塑虎说。
在胡新明的言传身教下,胡新明的儿子胡锦伟也加入到凤翔泥塑的传承队伍中。不同于父亲的是,设计专业的他尝试融入更多现代、时尚元素,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手机壳等泥塑元素新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捧。
“公司和泥塑工坊负责最新泥塑产品的设计、制作及市场试运营,一旦产品获得认可,再将订单分配给合作社社员或者村里其他农户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这样一方面能够紧跟市场需求趋势,另外也带动村民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降低风险,获得更多利润。”胡锦伟说。
他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对泥塑产品包装进行升级,创新发展小、精、巧的中小型便携的手工艺品,满足中青年一代的审美需求和艺术需求,新的包装设计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其作品获得中国旅游商品设计创意大赛银奖。
如今,在胡新明等一批传承人的带动下,凤翔泥塑持续扩大影响力。2024年,随着凤翔区创新探索“党建+乡旅联盟+金融”,六营村党总支依托该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先后举办凤翔泥塑文化艺术展演、凤翔泥塑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研讨会、凤翔民间工艺绝活大赛等一系列活动。“2024年我们村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0万元。”廖卫军表示。
在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的工坊内,42岁的黄官镇龙池村村民高会女正在编织藤椅,一根根青藤在她手掌间灵巧穿梭。她靠着藤编手艺贴补家用,每月收入近3000元。“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工资计件结算,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劲头!”高会女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因为藤编,黄官镇水井村村民李益全也实现了家门口增收。“在家闲不住,在这免费领藤条,合作社按价按件收。小件可以在家做,像藤椅这种大件我们就过来做,我们两口子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元。”他说。
记者了解到,不同的产品价格不同,例如一把藤椅的售价在600元左右,需要三天时间制作。村民们的收入取决于制作的产品数量,多劳多得。“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三个镇的800多户村民都因此受益。”陈良顺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合作社不断拓宽产品品类,将各类编织技术运用到装饰工程、服装艺术、创意作品、首饰工艺等领域,相继为各大景区、公园打造了打卡景点、藤编艺术服装、创意藤编灯具、首饰、竹编茶艺器具等多种产品,申请专利十几项。
一根藤条,缠绕着历史绵延的传统手艺,编织着乡村振兴发展羽翼。如今,汉中市南郑区藤编年生产量可达18万余件,藤编产业年总产值6000多万元,年均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 文/图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