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是景点,寨寨好风光。
这里被誉为“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灵家园”。
绿意盎然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江水、层叠秀丽的梯田、淳朴勤劳的人民,大自然是如此执著地眷顾着这块土地。
这里的人们,坚守着千年的信念,保持敬畏之心融入山山水水,积淀了近乎神秘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在这个中国传统村落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苗乡侗寨依山傍水,风雨桥、鼓楼随处可见,吊脚楼错落有致,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这里就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一个完全不用担心会辜负了你长久以来洗涤心灵期盼的地方。
今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又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黔东南州把传统村落视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以系统性保护为基础,以创新性传承为动力,以“农文体旅交”融合为路径,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日前,记者沿着488公里长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穿越雷公山、深入月亮山,探访神秘古老的苗族、侗族村寨,记录当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与发展故事。
系统性保护:让古村落活态传承守住乡愁
“咯咯咯……”一声声鸡鸣打破寂静,东方微微吐白,古老的苗寨在云雾缭绕中醒来,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芳香,不远处的几座水车转动,翻起水声哗哗啦啦,远眺过去,村庄内木质吊脚楼层层叠叠,溪水穿寨而过,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这里是有着“天然氧吧”之称的小丹江苗寨。榕江县平阳乡小丹江苗寨坐落在雷公山脚下,依山傍水,青山苍翠环抱。
“叮叮当当”,木槌敲打声伴着鸡鸣流水,一大早村民杨昌邯就开始修缮自家的老屋,“这房子是我爷爷那辈建的,政府给了补贴,我们按传统方法修复,既牢固又好看。”
“我们有掌握苗侗建筑技艺的‘掌墨师’,修旧如旧,为的是留住乡愁。”平阳乡党委书记王浩东介绍。
黔东南州是贵州现有传统村落最多的市州,总数约有415个。这条488公里长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沿途就有131个村寨。为确保这些村落不被现代化浪潮淹没,当地采取多种保护模式,对建筑风貌、街巷格局、景观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在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气派的侗族四合院刻满时光的记忆,青瓦木楼、石板古道,堪称木构建筑的百年生态博物馆。
谈及村落现状和保护措施时,栽麻镇副镇长蒋永吉介绍,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当地允许采用砖木结构对房屋进行改造,一楼多用作厨房可在内部适当用砖,外部则用木材,二楼以上必须保留木质结构,既保留传统村落的风貌,又强化了防火安全。此外,寨子里还安排常驻消防队员进行日常巡检、培训村民强化用火安全意识,通过“鸣锣喊寨”预警机制有效做到防火防灾。
“保护优先、融合发展”是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传承的关键路径。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潘金海认为,文化和生态这两个宝贝能不能当饭吃,能不能强县富民,能不能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率的发展,关键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把保护与开发融合起来,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推动产业业态发展,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保护传统村落,让古村落焕发生机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建筑文物,更要尊重传统村落村民的居住、生产、生活方式,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生动热烈、活态传承。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始建于宋朝,有着800余年历史,村寨除了保存着传统的木质吊脚楼建筑群外,还保留着完整的“稻鱼鸭共生”农耕系统。
当清晨的薄雾散尽,村庄升起袅袅炊烟,鸡鸣声、叫卖声、孩童的嬉闹声不绝于耳。侗家的老翁挑起扁担下田,老妪在门前的灶台烧饭,清香扑鼻的稻米香气诱人,所谓“一家煮饭百家香”,这是当地有名的“香禾糯”,以香糯、Q弹而闻名于世,因其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冷水田和锈水田中,且生长周期长而营养物质丰富。5000亩稻田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播种、收割方式。每到金秋时节,稻禾成熟,家家户户的禾晾上挂满稻禾,一片金黄,禾香弥漫了整个村寨。
家家种田、户户养鸭是黄岗侗寨的传统,这里的鸭也叫“幸福鸭”,村民每天都会背着鸭子下田,散养的鸭子在田间散步,吃稻田中的水草鱼虫长大,鸭蛋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佳。在黄岗,一定要尝尝当地特制的咸鸭蛋,用香禾糯秆烧成灰,掺些许山泉水做成灰包,在鸭蛋“宽头”处撒少许盐巴,放入缸中,在通风阴凉处静置40天以上即可食用,此时咸鸭蛋蛋心红艳流油、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我们力求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持一种原生态、古朴的生活方式,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说。
漫步在从江县高增乡占里侗寨,随处可见《占里村规民约》,“人与自然要和谐,需求供给要平衡”“山林树木不乱砍,砍一罚十要遭殃;祖宗留下铁规律,牢记心中才不慌。”
“我们的土地资源有限,祖辈留下的规训就是要我们控制人口,平衡人地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占里村原党支部书记吴永福说,正是这种朴素的生态观造就了宛如世外桃源的村寨。
创新性传承 :让传统文化从“深山人未识”到“一朝天下知”
古村落生命力的延续除了系统性保护,更需要创新性传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古老的民俗、文化表达了苗侗先民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成千上百年来在苗岭的深山中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苗侗人家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和鲜活生动的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走出黔东南的深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清晨的阳光刚刚穿透云贵高原的薄雾,四寨村的山谷里已沸腾起来。农历三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侗族摔跤节如期而至,上万名身着盛装的侗族群众从十里八乡涌来,将层层叠叠的梯田环绕的山间平地挤得水泄不通。各种直播设备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直播“盛况”。
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是侗族传统摔跤的发源地,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经过岁月洗礼,摔跤文化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寨摔跤不要擂台,大地就是我们的比武场!”侗族摔跤队员吴文才话音未落,两名赤膊青年已跃入田坝,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泛着油光。侗家特有的“板跤”技法随即上演——没有擒拿锁喉,只见两人如角力的黄牛般抵肩相抗,腰间银饰哗啦作响,围观的姑娘们笑着抛出绣花腰带。
“你看这个后撤步,是我们祖先模仿水牛打架悟出来的。”尘土翻飞间,吴文才蹲在场边,用枯枝在地上画着招式。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寨好手的绝招,从“青龙摆尾”到“罗汉抱柱”。这些源自农耕文明的身体记忆,正通过他的短视频账号传播出大山。
神秘古老的村寨中同样维持着鲜活生命力的还有黄岗侗寨的“喊天节”。“喊天节”在侗语里称“谢萨向”,意为祭雷婆。黄岗侗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举行的“喊天节”,是当地最为古老的祭祀活动。这一天,村子里的祭师会登上祭坛,施法求雨,祈求雷婆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太震撼了!这简直是与上天的直接连线!”来自法国里昂的摄影师马克西姆坐在黄岗侗寨的一家咖啡店里,回忆起曾参观“喊天节”时的场景,仿佛回到了“喊天”现场。他仰头望着黄岗侗寨的祭天台,手中相机快门声与铜锣声混成一片。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经久不衰,需要不断为其注入活力。
暮色四合,肇兴侗寨的灯火次第亮起。义团鼓楼下,空灵婉转的“侗族大歌”破空而来,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和声在晚风中久久回荡,引得各地游客沉醉其中,掌声经久不息。这场每晚准时上演的音乐盛宴,正是侗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侗族大歌”。
侗族先民从鸟叫虫鸣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与大自然和谐共鸣的“侗族大歌”。贵州省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成龙介绍,这种独特的复调式民间音乐迄今已传唱2000多年,年长者教歌、年轻者献唱、年幼者习歌,早已成为侗寨生活的日常。
在榕江县宰荡侗寨,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胡官美正在教孩子们唱歌。“以前年轻人外出务工,歌没人学,现在政府办培训班,还发补贴,学的人就多了。”她说,“会走路就会唱歌”这一说法在当地绝非虚言。
如今,肇兴侗寨的村民正在大胆创新,尝试将“侗族大歌”与现代乐器相融合,赋予古老旋律新的生命力。当传统的和声碰撞现代节拍,这既古朴又时尚的艺术表达,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芳心,“侗族大歌”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为防止文化断代,黔东南州启动了“非遗数字化工程”,对“侗族大歌”、苗绣、蜡染等技艺进行高清录制建立数据库。
在宰荡侗寨加所小学的“非遗学堂”,孩子们每周学习侗歌、芦笙舞。“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学校校长说。在小丹江苗寨,苗族刺绣技艺被纳入“绣美”经济项目,100多名妇女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近年来,黔东南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在传统村落设立非遗工坊、民俗表演点,创新性传承,让静态文化“活”起来。
融合式发展:各方协同“农文体旅交”共绘多彩贵州新画卷
青山绿水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正书写着“融合共生”的新篇章。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农文体旅交”多元协同,探索出一条村民主动参与、村集体带头、社会力量共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古老苗乡侗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摆脱贫困走向振兴。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村民是核心力量。发挥村民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主人翁”。小丹江苗寨的25家民宿中有8家是由创业返乡青年创办,通过村集体统筹协调,制定服务与价格标准,对从业村民进行培训,组织学习,不断规范行业标准,未来还将成立旅游公司进行统一运营。
“从前在凯里打工离家远且收入低,现在家乡发展好了,自己的民宿逐步走上经营正轨,下一步计划翻新扩建,也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返乡创业青年杨文说。
在黔东南采访,众多受访者都在表达同一个观点:就是要把黔东南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这是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雷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姚茂美说。
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广东人袁銮来到乌东游玩,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所吸引,之后不久他便来乌东村投资发展苗家沉浸式生活民宿,投资打造了村里第一个民宿——及屋,成了乌东苗寨的“新村民”。
“不少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讨生活的城里人,开始向往静谧、简单、慢节奏的农村生活,乌东既可以成为来自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成为省内远郊游的目的地。”袁銮说。
眼看着来村里旅居的游客越来越多,袁銮经营自己民宿生意的同时,还引导村民将自家闲置房拿来做民宿,并积极帮忙设计和经营策划。
“怎么也想不到,村里闲置的传统木屋经过翻新装修,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村民们都很感激他。
袁銮的到来,让村里有了很多新兴产业,乌东村党支部书记杨磊介绍,目前乌东村已经打造了17栋民宿,还发展了诸野书店、苗岭茶驿、乌东酿造、乌东驿站、晚晴宿集等产业,今年“五一”假期,乌东村涌进近万人,收入超8万元。
“‘新村民’袁銮成了我们村的‘智囊团’,他用行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村民的旧思想,让村民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现在村民们保护苗岭原生态、原风貌的意识明显提高。”杨磊高兴地说。
这些故事背后,是黔东南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实践,让保护与发展“接地气、有温度”。
从前的苗乡侗寨隐匿在深山,村民终其一生不会走出大山,更遑论与外界的接触。如今,一条条公路串起了“产业珍珠”,村民们也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乌东苗寨整合资源建起水厂、酒厂、茶坊和深山书店,形成特色产业链;小丹江苗寨开发鱼稻共生、古法碾米农事体验游和音乐研学基地,让农耕文化“活起来”;大利侗寨的研学写生基地、黄岗侗寨的“新媒体短剧+禾晾摄影”业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火花……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在这里,木构民居修缮采用传统工艺,非遗歌舞融入旅游展演,而新兴产业又为传统村落注入了活力。这种“以发展促保护”的模式,既留住了乡愁,又富了口袋。
如今,黔东南的村寨里,稻浪与歌声交织,老屋与民宿并存,镜头下的晒秋、禾晾与手机屏端的视频、短剧相映成趣——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邀世界共赴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站在新起点,黔东南州规划升级传统村落旅游线路:从单一环线拓展为‘苗侗风情线’‘人文山水线’‘梯田风景线’3条主题线路,串联起更多村落资源。”潘金海表示,黔东南将继续深化与高校、企业合作,培育手工艺IP、开发数字文旅产品,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多彩样板”。
从乌东到四寨再到肇兴,如今的黔东南传统村落正走出一条“保护—活化—共赢”的新路。这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性转化中愈发鲜亮,成为乡村振兴的底气与名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郑力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