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河北棉麦套作取得棉花、小麦双丰收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王臻
  • 2025-07-04 14:55:35

今年河北邯郸、邢台、唐山等地的棉麦套作示范田小麦再次取得丰收。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小麦测产专家组,对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槐桥镇的棉麦间作试验田进行了实打实收现场测产,小麦亩产量达到559.3公斤。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南宫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小麦测产专家组,对邢台市南宫市大高村镇宋旺村的棉麦间作试验田进行了实打实收现场测产,小麦亩产量达到457.6公斤。此外,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镇大吴庄村示范田,小麦经实打实收测产达到396.9公斤。

河北省是传统植棉大省,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再加上河北棉花种植比较效益降低,全程机械化生产尚未普及,种植规模偏小,棉花用工偏多,劳动强度偏大,农民植棉积极性不高,河北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河北棉花播种面积从2014年的724.4万亩下降到2024年的86.85万亩,减少了88%。

针对制约河北省棉花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以研发绿色高效技术,增加棉田综合效益为出发点,在生态适宜区,研发轻简、宜机化的棉田间套作、轮作等多熟制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热量、光能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棉花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先后研发了棉麦套作栽培技术、棉花花生间作栽培技术、棉花甜叶菊间作栽培技术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棉田间套作栽培技术,显著提升了棉田效益,棉田复种面积在河北持续扩大。其中,棉麦套种智能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不仅实现了棉麦套作智能化机械化生产,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棉麦双丰收。2025年作为河北省农业主推技术在河北的邯郸、邢台、沧州、唐山等地示范推广。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高效复种岗王永强研究员表示,近年来依托河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河北农机推广总站等单位集成创新了一套棉麦套种智能化机械化栽培技术。通过优化模式,研发改装配套农机具,实现了套作模式下棉花机械化播种不影响小麦,小麦机械化收获不损伤棉苗;通过北斗导航播种小麦解决了播行不直,种植模式不标准问题;棉花播种采用精量播种、干播湿出技术,省去了棉花间苗、定苗环节;棉花后期管理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棉花精准化控等技术,减轻了劳动强度。种植模式为95厘米为一幅,其中小麦种植幅宽40厘米,在上茬棉花收获后10月底或11月初,利用北斗导航播种进行匀播或宽幅播种,棉花预留行宽55厘米,在翌年4月底或5月初,单行种植,行距95厘米。6月初,小麦成熟后,在小麦收割机上加装护苗挡板,进行小麦收获而不伤棉苗。小麦收获后棉花利用水肥一体化管理,10月初化学催熟,适时采收。

据悉,2024年该模式在曲周县市槐桥镇的棉麦间作试验田实收计产,亩产籽棉347.5公斤、亩产小麦662.9公斤。今年小麦再获丰收,说明了该模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下一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将继续联合多家单位,研发配套的采棉机,从而实现棉麦套作模式下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并针对不同棉花生态区因地制宜进一步熟化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张建宏研究员表示,河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是北方重要的“粮仓”,也是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017年河北省划定了30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如何平衡粮食和棉花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棉花供给,棉麦套作智能化机械化生产的应用为有效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提供了新路径。该模式一是实现了棉麦套作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降低了操作难度,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二是棉麦套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一季双收”,在不影响棉花产量的基础上多收一季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降低单一作物种植带来的风险,即使其中一种作物出现问题,另一种作物仍然可以提供稳定的产出,从而弥补损失。因此,棉麦套种智能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稳定河北省植棉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臻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