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金文化 详情

廉洁于心铸魂 清风伴行致远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王琴
  • 作者:吴云秋
  • 2025-07-04 16:27:26

作为农商银行的一名年轻柜员,当我第一次将指尖按在红色印泥上,签署那份沉甸甸的廉洁承诺书时,窗外的树叶正筛落细碎的阳光。两年间,从培训教材里的历史剪影到柜台前的现实映照,关于廉洁的认知,如同叶脉纹路,在时光浸润中逐渐清晰、深刻。三尺窗口前流转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对职业廉洁初心的无声叩问。从入职培训时接触到的动人故事,到工作实践中见证的鲜活案例,廉洁文化如同高原格桑花的根系,在农商银行人的血脉中悄然生长、坚韧不拔。

廉洁从业是农信人的“生命线”。参加入职培训时,“廉洁”于我而言或许只是制度文件里的铅字概念。直到在培训教材里遇见巴交龙布主任——这位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农信楷模。他用三十载春秋,为“廉洁”二字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经手的贷款笔笔清晰、账目清白,没有一笔坏账。2004年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当龙达河的激流裹挟着年终决算资料奔涌而去,他不顾伤残之躯跃入刺骨寒流,拼死抢捞档案包的场景,不仅是对资产的守护,更是对职业廉洁操守的忠诚与捍卫。

为更深入理解四川农信的文化基因,我搜索了历史词条——2016四川“最美农信人”。“高原格桑花”石渠信用社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在“生命禁区”石渠,平均年龄28岁的农信人,用青春在高原上筑起一道坚固的廉洁防线。面对艰苦卓绝的环境,他们始终将职责放在首位。尤为可贵的是,在牧民定居点等重大建设项目中,这些年轻人严把资金关口,既要确保每一分惠农资金精准、透明地送达牧民手中,又要时刻警惕、严密防范信贷风险。正是这种“既当服务者又当廉洁守门人”的双重廉洁担当,让藏区群众把农信人当作最值得信赖的自家人。廉洁,是他们赢得这份信任最坚实的基石。

廉洁家风是金融人的“防护堤”。支行刘行长的故事让我对“廉洁齐家”有了更深理解。今年“开门红”期间,他连续三周驻守网点,妻子带着孩子来探班时,特意避开繁忙的营业时间,只在员工宿舍简单相聚。刘行长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独立趴在桌上写着作业时,他眼底闪动的不仅是欣慰,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让我想起巴交龙布用微薄收入资助困难学生的善举,看似与业务无关,实则是在用大爱涵养清廉品格的根基。 

在柜面服务中,我深刻体会到家风对职业行为的塑造。我们支行有位老会计刘哥,在当今“铁键盘”流行的时代,依然习惯使用“铁算盘”来进行账务处理,“干银行工作,必须做到铁账、铁款、铁算盘”,这是银行的“三铁”精神,是业务过硬的体现。“精神珠子碰响的声音要清亮,就像农信人的心要透亮”,这种代际传承的廉洁基因,在我们办理业务时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客户遗忘的现金,要建立双人清点制度;遇到可疑交易,严格执行“三问三查”。正是这些看似烦琐的流程,构筑起金融安全的“铜墙铁壁”。

廉洁教育是防风险的“免疫剂”。新员工培训教材里的案例,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明镜。巴交龙布在无量河畔留下的带血足迹,石渠团队在暴风雪中蹒跚的背影,都在无声地教导我们:廉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每次的警示教育,看到那些因贪腐坍塌的人生,更让我明白合规操作的重要性。就像我们网点严格执行的“双人临柜、交叉复核”,既是制度要求,更是对彼此的关爱。

站在农信七十余载的历史长河边回望,从“马背银行”的算盘声到智慧网点的数据流,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廉洁本色。当我们把巴交龙布护住的账本数字化存储,当石渠团队踏过的雪原架起5G基站,新一代农信人既要传承“背包精神”的清廉内核,更要筑牢科技时代的风险防线。清风徐来,廉花自开。在这条没有终点的廉洁征程上,我们每位农商银行人都应成为移动的廉洁坐标,让金融“活水”永远清澈流淌,让“四川农商银行 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始终在百姓心中高高飘扬。

来源:四川盐亭农商银行

作者:吴云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