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金融与投资 详情

河南:“农业保险+”如何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赵天浩
  • 作者:庞博
  • 2025-07-05 17:59:44

“今年我们引进了‘椒贝贝’辣椒新品种,种出来的辣椒辣度高、品质好,看这个长势又是个丰收年。我们心中有底,因为村集体流转统一种植的辣椒在各个环节都有优势,购买辣椒种子时每亩低于市场价40元,销售时比市场价每斤多出1毛钱,还有农业保险来兜底。”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潘井村党支部书记张彦国站在田埂上,望着连片的辣椒田,满脸自豪地介绍。

从种子采购到产品销售,从成本控制到风险抵御,东潘井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展现出显著优势。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需求,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何向金融借力,农业保险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近日,记者走进河南多地,探寻保险服务村集体发展的“密码”。

破解资金难题,农业保险保了什么?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驶入内黄县梁庄镇冯庄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一幅“村在景中、人在画里”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过去每逢雨季,村里的土路就变成“泥浆路”,孩子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泥水去上学,冯庄村党支部书记冯秀占回忆往昔,眼中满是无奈。

  2018年,冯秀占从省外回到冯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下定决心带领村民们走向富裕,但产业发展的启动资金便是第一道难题。“我们希望以村集体贷款,但面对无资金、无担保、无抵押的村集体,银行不愿意发放贷款,土地流转费只能由村‘两委’干部个人进行担保,但这并不是长期发展的法子。”冯秀占说。

  转机出现在梁庄镇政府牵头组织的一场座谈会,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农险”)工作人员主动提出可以为冯庄村协调,以中原农险承担90%融资风险的方式与银行达成贷款意向,由光大银行为村集体授信150万元,这笔资金成了村里产业起步的“第一桶金”。

  “农业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三重压力,亟须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保险和担保增信破解了‘无抵押、缺信用’的融资困局,村集体得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河南省安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正光说。

  在河南,农业保险公司不再只是保险产品推广者,还成为了链接村集体与贷款机构的担保者与平台搭建者。村集体有了启动资金,冯庄村将全村的土地进行流转规划,零星分散经营的大棚摇身一变为高标准建设大棚园区,农户每亩承包费9500元付给村集体,村集体出资为大棚投保,农户不再担心大棚损害带来的损失,种植也有了保障。七月初,记者走进冯庄村的大棚内,浓郁的草木清香扑面而来,粗细均匀的黄瓜个个顶花带刺、鲜嫩欲滴。在大棚里忙活的冯庄村村民冯国保满脸喜悦地说:“之前我在外地务工,听说村集体发展设施农业,我便回来租了大棚种植黄瓜,一年纯收入10万元,比外出务工收入高,而且离家近,村集体发展得好,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大棚种植虽说作物受天气影响较小,但像2022年遇到冰雹极端天气,覆膜就损坏了。好在当时有政策性农险,三天便赔付2000元,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农业保险托底作用。”冯庄村村民冯合法补充道。

  “冯庄村使用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建设了剁椒厂,村集体占股51%,村民按照每股1000元标准投入530股,占股49%。该项目旺季每天生产量在100吨以上,在解决农户产品销路的同时提供了80个就业岗位,经营三年共分红76.5万元。”梁庄镇镇长张军伟介绍道。

“农业保险+”如何盘活农村资源?

  “以前西沟村存在外出务工没人种地、老弱病残种不了地、自己种地不划算等情况,农村土地资源闲置,产出效益低。”内黄县宋村乡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汤现民说道。为摆脱困境,将撂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内黄县西沟村成立西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近年来,内黄县一直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西沟村通过创新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西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整合出连片成方、旱能浇涝能排的大块规模耕地,以便于实行集约化管理。

  “现在不一样了,土地交给村集体统一托管,我不仅能拿租金,在合作社干活还有工资,一年多挣2万块!”这背后,是中原农险创新推出的“村集体土地托管+保险+融资+技术指导”模式。

  “规模化发展需要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机制。农村集体经济要实现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这类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对中长期信贷需求迫切,而‘农业保险+’就是金融支农服务的良好链接点和发力点。”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副处长景璟说道。

  “在土地流转服务村集体经济模式下,中原农险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对流转地块收取相应农业保险,保障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的经济利益,化解因自然灾害及租户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的土地流转风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经济补偿、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职能,确保农户受灾不受损。”中原农险安阳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崔晓彬介绍道。

特色农业保险如何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

  “我们村集体共流转土地300亩种植‘椒贝贝’辣椒,种出来的尖椒有龙头企业保底收购,不愁销路;还有保险兜底,再也不用担心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咋算都划算!”内黄县六村镇陈六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平说道。

  内黄县六村镇从上世纪开始种植尖椒,是远近闻名的“尖椒之乡”,中原农险对内黄县5个尖椒种植重点乡镇试点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帮助椒农抵御种植风险,并将“村集体初级加工+保险+融资+龙头企业”模式,作为实现农户增收、村集体受益、龙头企业承保回购有保障的发展模式。今年9月,该模式将在20个村庄全面落地,形成“农户种得安心、企业收得放心、保险保得贴心”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在河南省林州市南丁冶村,肉牛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链接资源。中原农险主动以信用保证保险增信撬动银行贷款100万元,助力村集体购买56头牛犊,并提供44.8万元的肉牛养殖风险保障,同时为项目产业深加工提供质量保证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服务,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惠及农户2500余人。

  “近年来,公司对于‘村集体+农户+保险’等‘农业保险+’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以‘一揽子保险保障+融资增信’为核心纽带,通过方案输出、资源引入、产业带动、保险保障、金融助力的‘五位一体’方法,主导牵引多方资源要素下沉村集体,兴了产业,富了农户,强了集体,优了治理,活了要素,为保险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了路径。可以明显感受到在金融的促进带动下,村集体发展内生动力被激发,与此同时,发掘并激活了‘三农’金融保险的有效需求,这是‘大农险’全方位服务的落脚点。”中原农业保险三农事业部副总经理曹军伟说道。

  从西沟村的土地流转到冯庄村的产业升级,从井店镇的尖椒种植到全县的金融服务网络,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探索着“农业保险+”的多种可能性。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了金融支农大联盟,由银行、保险、担保、投资等三十余家金融机构组成,并会同中原农险,探索以村集体土地托管/自营、特色种养、初级加工、居间服务、合作经营、资产管理等六类‘保险+金融’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让金融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农’,打造‘强集体共富裕’共同体。”景璟介绍道。

  2024年,保险服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累计为63个县707个村集体设计专属服务方案,覆盖约71万农户,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约4690万元,融资增信8498万元,提供风险保障超15.94亿元。该模式也入选了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构建起兼具实操性、普适性与引领性的金融支农新范式,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创新范本。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庞博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