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桃品种,用了土壤修复菌剂后,首先土壤板结现象消失了,土壤疏松,土壤修复菌剂配合肥料全面地让果树吸收,桃树吸收肥力后,才能让桃子营养充足,桃子质量提高,在自然光合作用下,果香、果糖提高,桃子的糖度达到18-20度,普通果园只有14度左右。”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峪子村桃农刘亚春的果园里,刚采摘的大桃散发着浓郁果香。这位种了20年桃的老农捧起一把疏松的土壤,指缝间可见细密的蚯蚓粪:“你看这土,像海绵一样透气,跟5年前板结得连锄头都难挖的地完全不一样。”
刘亚春口中的“土壤修复菌剂”,是北京晴朋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晴朋伟业”)引进日本自然农法技术,结合中国土壤特性研发的创新产品。在平谷区王辛庄镇太平庄村的西红柿大棚里,种植户孟宝富更有直观感受:“去年暴雨天,没用菌剂的大棚积水半尺深,西红柿烂了一地;用了的地块水全渗下去了,亩产比往年还涨了30%。”
2014年,当晴朋伟业团队首次将日本自然农法技术引入中国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水土不服”。“日本土壤多为火山灰土质,而中国耕地因长期施用化肥,板结、盐渍化问题突出。”晴朋伟业董事长李金荣回忆,刚接触土壤修复技术时,对土壤的性能很陌生,她找到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梁业森请教学习,组成联合研发组,对土壤修复菌剂进行全国10余个省份进行试验,历经8年田间试验,终于筛选出适合中国土壤的矿物质-有益菌复合配方。
这款土壤修复菌剂的核心奥秘在于“生物化学协同作用”:以天然泥炭土、钙镁矿物质为载体,搭载高效活性菌剂,通过灌溉水激活后,在土壤中形成微磁场,促进氢离子游离,增加阳离子交换量。“这就像给土壤装了‘疏松器’,既能打破板结的土壤结构,又能激活微生物群落。”菌剂中的活性菌还能与矿物质协同,将土壤中被固定的氮磷钾等养分释放出来,形成“促吸收-少残留-土壤松”的良性循环。
2022年底,该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严格评审,获得肥料登记证。三年田间试验数据显示,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菌剂可使肥料利用率提升40%以上,土壤容重降低25%,孔隙度增加30%。
与传统土壤调理剂不同,这款菌剂采用“物理结构改良+生物活性激活”的双轨策略。在大华山镇的桃园里,平谷区二级巡视员、平谷区人大农村办主任宋长文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使用菌剂6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提升至2.8%,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5倍,连对土壤环境敏感的蚯蚓都成了“常客”。
“菌剂中的矿物质就像‘骨架’,为土壤团粒结构提供支撑;活性菌则是‘工程师’,通过代谢产物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梁业森分析,这种复合体系能精准靶向土壤板结的两大诱因——物理结构破坏和生物活性衰退。在内蒙古土豆主产区的对比试验中,该菌剂表现出显著抗灾能力:2023年暴雨季,使用菌剂的地块积水24小时内全部渗透,未使用地块积水持续一周,土豆烂果率高达60%。
在平谷区放光村的草莓大棚,种植户周建国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投入30-40元菌剂,草莓糖度提高3度,礼品盒售价从50元/盒涨到80元/盒,亩产增收超万元。”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特性,让菌剂在平谷推广5年间,应用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展到5000余亩,覆盖桃、梨、苹果、草莓、西红柿等多种作物。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宋长文介绍,大华山镇推广菌剂后,化肥使用量年均减少15%,土壤重金属含量下降12%,“现在桃园里的地表水检测,各项指标都达到饮用水标准。”这种绿色防控模式还随平谷区援建项目走向全国,在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的盐碱地改良中展现成效,土豆亩产从5000斤提升至1.1万斤。
据透露,团队正在研发新的技术产品,用植物提取精华来抗病,做到健康农业。从平谷桃园到全国农田,这款小小的土壤修复菌剂,正在书写着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正如刘亚春所说:“土地好了,果子甜了,钱包鼓了——这就是科技给咱农民最好的礼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