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汛将至,看着河沟两岸整齐的“石笼子”,辽宁省抚顺市的许多农户终于不用为雨季忧心。被当地人称作“石笼子”的就是农田防护工程中使用的固滨笼防护措施,用铁丝编织成网箱,填入块石做成石笼,大石头垫底,小石子填缝,既透水又固土,暴雨时能有力削减水流的冲击。
抚顺当地有句顺口溜:“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说的就是当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全市坡耕地面积较大,由于山区夏季降雨后雨水快速汇集,短时间内很容易形成流速快、流量大的“牤牛水”,当地农民曾长期饱受洪涝灾害的困扰。
改变从2019年开始,抚顺市因地制宜,创新探索适合山区丘陵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提出“防洪减灾、生态环保”的生态治理理念,促进全市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耕地质量持续提升。6年来,全市共实施项目98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20.9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比例达66.7%。
解决“水陆两用”难题
抚顺的变化,要从路说起。抚顺市抚顺县汤图乡庄家村党支部书记肇涛至今仍记得,以前通往田间的2公里路全是草甸子,至少要走半小时,赶上下雨涨水,只能穿着雨鞋在沟里走,被当地村民戏称为“水陆两用”。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汤图乡庄家村平坦的机耕路。
转机出现在2022年,抚顺市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下辖的抚顺县因地制宜推动机耕路建设与侵蚀沟治理同步实施,庄家村被纳入其中。工程队开进田间,用铁丝石笼筑起护岸,机耕路铺上了混凝土,蜿蜒伸向丘陵深处……
“现在机耕路修好了,骑电动车5分钟就能到地头,以前是牛马打垄,如今机械化率能达到70%以上。有了‘石笼子’,雨水顺着排水沟走,土和庄稼都保住了,效果老好了!”肇涛的东北口音里透着自豪,更让他惊喜的是,原本被侵蚀沟蚕食的边角地,经治理多出了不少耕地。截至2023年6月底,抚顺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25万亩,在全市率先完成“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固滨笼非常适宜当地坡耕地治理,极大增强农田防护功能,有效发挥防洪减灾作用。”抚顺市农业农村局农田科科长崔惠搏说。
在新宾县南杂木镇榔头沟村,74岁的村民赵明宝对“石笼子”的感情更深。他家4亩耕地紧邻河道,过去每逢汛期,河水一涨,玉米秆倒成一片,严重影响收成。2024年,固滨笼技术在这里落地,石笼护岸,形成天然加固层。
“有了‘石笼子’,去年真把大水给抵挡住了,我家扩出的1亩多地去年还多收了1000多斤玉米。”赵明宝比画着,憨厚地笑着。不仅收成增加了,新修的机耕路让邻里关系也和睦不少,“以前河里一涨水,路也不好走,只能从人家地里过,闹过不少邻里矛盾,现在修好了机耕路,涨水也不怕了!”赵明宝笑着说。
这是抚顺市坡耕地治理的缩影。自2019年起,全市农田防护工程达460公里以上,有效保护耕地12.5万亩以上,农业机械化率大幅提高。尤其是去年夏季遭遇强降雨的情况下,抚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有效抵御了灾害,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7.6亿斤,实现了粮食稳产。
摸着“石头”过河
在农田生态建设上,抚顺人既有“硬功夫”,也有“软智慧”。在新宾县永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山坡上的耕地坡度较大,混凝土护坡成本高且破坏生态。当地人从传统农耕中汲取灵感,推出“古法草籽袋”:用可降解材料编织成袋,填入本地草籽与沙子,层层码放成护坡墙。
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山坡上的“古法草籽袋”。
“相对于石笼这些硬措施而言,‘古法草籽袋’等柔性生态治理方式更适合坡度较大的耕地,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修复生态,建设成本也相对更低。”新宾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学仁介绍。通过构建生态护坡设施,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近20%,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在清原县南山城镇秀水甸村,12座新修的桥梁横跨河道,7.3公里机耕路串起分散的田块。村党支部书记祝贺算了一笔账,以往每年春秋两季在机耕路上的投入就需要3万多元,现在这笔钱省下来了,只需要请一位水管员定期管护河道,汛期村干部也不用24小时轮班巡堤,省时省力还省钱。
“选我当水管员,因为我家在岸边的地最多,每天跑得最勤。”村民祁洪利嘿嘿一笑说,平时工作主要是清理河道,涨水地里基本不受损失,“我们村农田改造的时候,设计团队每一段路都走了好几遍,才建得这么适合。”
农田管护简单、方便、成本低,得益于建设之初的精心设计。为探索适宜抚顺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2019年抚顺市与沈阳农业大学在清原县联合开展了辽宁东部山区旱田防洪减灾建设模式研究,探索出抚顺地区以防洪减灾为目的,以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工程为重点构成要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我们会根据每一个区域、每一条沟的地形和土壤情况、汛期侵蚀程度等实际,制定建设方案,逐沟优化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实用管用、百姓欢迎’原则,制定侵蚀沟治理具体方案。”抚顺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解宇说。
不同的是,岸边的“石笼子”是上下错台垒石。抚顺市农业农村局农田有关负责人崔惠搏告诉记者,“石笼子”设计一开始是错台垒石,后来发现经过雨水冲刷,部分地方出现向后稍微倾斜的情况,后来就优化设计方案,砌成现在看到的齐台垒石,降低倾斜风险。
“丘陵地区可借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并不多,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形成适合抚顺山区的‘防洪减灾、生态环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解宇介绍道。从实际运用效果来看,抚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以来,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粮食单产、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块,亩均生产成本降低50~100元,粮食亩产量提高30~50公斤,做到了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文/图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