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当前,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观察第63期以“人工智能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与挑战”为主题,邀请来自政界、学界、基层的代表展开研讨、建言献策。
已实现多种应用场景,但规模化、产业化仍有距离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农业领域,发展人工智能也是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研究员柴秀娟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通过多种技术路径赋能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
在育种环节,人工智能通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高效育种,助力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在耕地管理方面,借助建模、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为耕地质量提升注入算力与智慧;在农机装备领域,人工智能正不断提升其感知、决策与精细作业能力,加快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展现出广泛潜力,但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指出,我国农业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人工智能的推广必须因地制宜处理好小农户分散性与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集约性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农业人工智能应遵循“有益、安全、公平”的发展要求,特别要警惕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对传统农民数字能力的隐性歧视,确保技术普惠共享。
江苏省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专注于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公司总经理徐正华坦言,当前智能农机推广普遍面临“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难题。他呼吁政策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对研发和产学研协同的支持,同时推动基层推广示范,让农民看得见、用得上、愿意用。
“农业生产场景复杂,人工智能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落地,是一大现实难题。”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何秀荣强调,农业智能化是综合多学科知识的技术突破,必须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从研究到实用的“最后一公里”。
“信息孤岛”阻隔互联互通,要加快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着算法的可靠性。在广东茂名,当地依托荔枝产业优势,率先建设了全省首个荔枝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但也面临着数据采集难、整合共享不足、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运营资金及人才缺乏、农户应用率不高等问题。对此,茂名市农业农村事务中心主任邱武呼吁,加快构建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备极强的“头雁”效应和技术溢出能力。从全球格局来看,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和以ChatGPT为代表的美国处于大模型研发前沿,引领着该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农业领域,我们采用的是‘大模型+小模型’的多智能体动态推理技术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春江介绍,目前团队已基于DeepSeek开源框架,结合海量农业数据开展本地化训练和知识更新,构建出参数规模达6710亿的“奇稷”大模型。该模型具备良好的农业问答及决策支持能力,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农业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精准、高效的智能化服务。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松梅表示,以数据驱动智慧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她建议未来在数据政策层面出台更有力的举措,把分散的数据有效汇集起来,真正实现开发与应用两端发力。
补齐农业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育用两端需同时发力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链建设是关键一环。不少与会专家和基层代表指出,农业人工智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挑战,亟需引起重视。
北京沃德博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家禽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公司首席架构师苗学思坦言:“我们最头疼的就是高端算法类人才短缺。一方面需要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搞农业的企业工作地点又相对偏远,确实不太容易吸引年轻人。”
如何吸引并留住农业人工智能人才?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国章建议,一方面要出台相应的促进农业人工智能培养和成长的专项计划,另一方面要健全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持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人工智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人才供给端,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需与时俱进。何秀荣建议,要从源头推动改革,适应农业人工智能对交叉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一是推动课程体系、科研方向和产业服务的融合创新,鼓励传统农业高校引入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的前沿内容;二是改革用人机制,引进更多来自综合院校、具有良好基础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提升农业高校在前沿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表示,农业人工智能科研必须围绕实际问题展开,真正深入田间地头,以应用为先。他强调,科研资源应聚焦在能落地、见实效的关键环节上,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和留住人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