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小庭院有搞头 群众致富有盼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李昊 梁震英
  • 2025-07-08 14:40:03

盛夏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双盛美村西大旗组村民张瑞丰正在自家的地里查看蒜苗长势。整齐的田垄,嫩绿的蒜苗,抵消了不少暑意。

“去年我种了几分地的蒜,收成不错。因为品质好,走亲访友时带上一点儿蒜,亲人们都挺喜欢。今年我又种了20亩蒜。亩产应该能达到800斤到1000斤,亩收入能达到4000元到5000元。”张瑞丰言语中满是对今年丰收的期待。

石哈河镇的蒜以其个头大、蒜皮薄、汁多、辛辣气味浓郁、耐储藏,既可以生吃,也可以调味而享誉各地,每年大蒜丰收,便成了“抢手货”。

该镇双盛美村种蒜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2021年双盛美村的蒜就成功申报了“沙拉木素鲜食蒜”商标。这里产的蒜不仅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更融入了当地的饮食文化。“高台梁”地区的“硬四盘”、山药丸子、莜荞面等传统菜肴皆以沙拉木素鲜食蒜为点睛之笔。利用这一优势,石哈河镇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发展大蒜作为庭院经济,今年石哈河镇大蒜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

如今,石哈河镇产的蒜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每公斤售价达25元。为了做大做强“蒜”产业,石哈河镇争取到壮大村集体资金125万元,建起了糖醋蒜加工厂,加工糖醋蒜、黑蒜、蒜泥等产品,逐步提高大蒜的附加值。

“在石哈河镇,发展庭院经济,除了传统蒜,还有散养鸡。石哈河镇农村地方大,散养鸡有优势,鸡以天然谷物、杂草为食,产出的鸡蛋蛋黄饱满紧实、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很受市场欢迎。”石哈河镇党委书记乌日格希拉图说。

今年,石哈河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开展庭院养鸡政策宣讲,为村民算清“兜底账”与“经济账”:有意向养鸡的脱贫户、监测户可享受2000元补贴,同时,还推出“鸡苗送上门、防疫跟全年、销售有保障”的“三包”服务。

有着多年养鸡经验的村民张爱东,听闻有鸡苗补贴还有技术帮扶,当即向村委申请了60只鸡苗。“在家养点儿鸡,既不耽误农活,又能多增添点儿收入。我非常高兴。”张爱东笑着说。

目前,石哈河镇庭院养鸡总存栏量突破6000只,户均养鸡60只。据测算,年户均可实现综合收益1万元。为确保村民养鸡“养得好、卖得出、有钱赚”,石哈河镇借助本地龙头企业,搭建起“产销桥”,定期回收土鸡蛋并现场结算货款,真正实现“养殖有收益、增收有保障”。

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村民牛贵兰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闲不住的她每年都会在自家院子种些梨树、苹果树。在她的经营下,院中“巴掌大”的闲置角落,悄然变身为充满生机的增收园。

“你别看这果树,每年能产出近1100斤的早熟梨和小苹果,按市场价每斤10元计算,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树下再散养上土鸡,每只也能卖到上百元。这小小的庭院是我们家的‘聚宝盆’。”牛贵兰说。

近年来,德岭山镇累计为村民统一发放果树苗8000多株,鼓励引导3000多农户发展果树等庭院经济,农户通过种植123小苹果、早熟梨等果子,年收成一户最多可达1200多斤。

德岭山镇位于北纬41°黄金种植带,正在推动辣椒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先后引进了6家辣椒初选厂、1家辣椒烘干企业,生产辣椒初选、磨面、剁椒、泡椒、油辣椒、辣椒酱等系列辣椒制品。为与辣椒精深加工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辣椒产品风味,今年,德岭山镇选取四义堂村为试点,首次尝试在庭院里种植花椒,选取30户村民免费发放了200株花椒树苗进行试种。

“德岭山镇发展辣椒全产业链,下一步要加工火锅底料,试种花椒成功的话,能解决火锅底料精深加工的基本原料。我们利用田间小课堂培训,让农户学习种植养殖、修剪等技术。待到花椒成熟后,由村委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收购鲜花椒,开发椒盐、花椒油、花椒粉、花椒调料等4种精深加工产品。”德岭山镇镇长韩宪青表示。

小庭院也有大作为。近年来,乌拉特中旗从各村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庭院经济”的产业格局,以此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成村民致富的“增收园”。同时,发动农技人员和土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术,提高生产水平。一个个庭院“变身”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加工坊、农家乐,促进了群众就地创业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也扮靓了乡村环境。

庭院经济的活力处处可见。川井苏木创新实施“戍边蔬香行动”,将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变成菜园,解决牧民“种菜难”“吃菜难”的困境;海流图镇巴彦塔拉村发挥城镇近郊的区位优势,将空闲院落、空闲民房打造成具有农家特色、休闲娱乐住宿一体的特色民宿,满足城镇居民、外来游客体验农家生活、休闲旅游需求;牧羊海三分场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引导农户养殖4500只肉鹅,实现“林上结果、林下养殖”的生态循环发展格局;温更镇积极引导牧民转型发展,开展“小鸡圈、小兔圈、小猪圈、小羊圈”等特色养殖,交出草畜平衡下的养殖新答案……“以户为基、以院为体”的发展模式,无不印证着乌拉特中旗庭院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

作者:梁震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