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村超”之后,最近的三场洪水再次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推向大众视野,肆虐的洪水隔着屏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6月21日,榕江县遭遇强降雨。8天时间,榕江县共遭遇3次洪峰。在这期间,一场场特别的捐赠仪式在榕江县的各个村寨悄然进行——没有红毯礼花,没有捐款数字,有的是一头哞哞叫着的老黄牛、两袋沾着泥巴的米、一桶自家榨的菜籽油……在榕江抗洪一线,这些带着体温的家底让无数人湿了眼眶,也不禁让人思考,这种“家底式”抗洪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力量?
当洪水冲进家园,榕江人做了件看似不理智的“傻事”:他们在危急时刻抓紧时间抢出了他们认为最值钱的东西。他们抢回的不是金银,不是存折,而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能代替人们肩扛背驮的老黄牛。这些看上去“土得掉渣”的东西,被他们视若珍宝地搬运到救灾点,成为抵御灾难的首批生存物资包。毫无疑问,这粮食是四邻八寨的老乡们宁愿自家少吃一口,也要让受灾的群众多吃一顿的无私奉献;这老黄牛是宁可自家少了农忙时的好帮手,也要让救援志愿者省去肩扛背驮的豁达。在“家底式”抗洪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中国式互助精神。
有人说,这种互助精神稍显笨拙,但仔细想想,这份沾着泥土味的笨拙,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国老百姓生存智慧的沉淀。当洪水来临时,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蔬菜、粮食、家畜,都化作关系生存的战略储备,成为抵御灾难最坚实的底气。灾难面前,紧急时刻,“饭,一顿都不能少”这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经由淳朴乡亲们的实际行动,传递给千家万户。
也有网友说,这唤起了他儿时生活在乡村的温暖场景——无论村里哪户人家办红事白事,左邻右舍总会端来自家的粗瓷碗,碗里哪怕只有半碗糙米,也盛着“你知我辛苦、我知你不易”的热乎情分。这份源自乡土社会的中国式互助精神,在天灾面前被无限放大,让人倍感乡土社会的温暖之情。这份乡土温情,连接了榕江邻里,也勾连了全国各地。在距离榕江县城9公里外的忠诚镇忠诚村,合约食堂化身为给救援人员提供伙食的大厨房,村里的志愿者一刻不停地奔赴洪灾前线,为那里的人们送去一日三餐。有网友调侃,“炒菜师傅的手看着都快抽筋了,还不肯放下手里的活计”。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陆续涌入榕江,逆风驰援,助力榕江抗洪救灾工作有序推进,但由于受灾区域道路承载能力有限,作业面小,榕江人唯恐这接连不断的爱心落空,公开发文恳请社会各界爱心救援队伍暂缓自行前往救灾现场,给心系榕江的人们一个交代。一座城,一条心,一起做,一起赢……这份存于中国人心中共同的信念,此刻在榕江化成了具象化的表达。
救灾现场打动人心的,还有那头蹚着泥水的老黄牛。这份对于传统的尊重,正是中国式互助精神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在我们习惯于无人机空投物资的今天,榕江老乡却选择了用牛车拉货这个较为原始的方式。这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当无人机运送药品时,我们也需要一辆辆牛车来搬运热腾腾的米饭;当冲锋舟在灾区驰援救人时,我们也需要传统交通工具来给受灾群众、抢险战士运来盒饭、饮用水,让他们填饱肚子。一次次灾难面前,变化的是越来越先进的救援方式,不变的是中国人战胜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必胜信念,更是扎根在泥土里的韧性。就像被洪水浸泡的秧苗,只要根还在土里,终将在阳光的沐浴下重新挺直腰杆。这份韧性,是支撑每一个生命重新站立的根基。
一把菜、一袋米、一块肉、一桶油、一头牛……这些沾着泥土味的中国式互助,让我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读懂了一个答案——暴雨冲不垮信念,洪水终将退去,生活还会继续。
作者:郑力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