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召开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现场会,明确了未来5年的“作战图”与任务书。会上,记者捕捉到一个热词——“AI+农业”。目前,全省已形成“数字+设施+机械”的发展体系,累计培育562家数字农业工厂和48家未来农场,涌现了一大批智慧农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模式业态,“低空+AI”正演绎出无限可能,也正在重塑农业生产格局。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瓶颈制约,一直是浙江农业发展的短板所在。早在2003年,浙江便启动“数字浙江”战略部署,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11月,浙江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20多年来,浙江始终将智慧农业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规划、标准、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打出了智慧农业提能升级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一系列组合拳。
对此,一方面,浙江不断夯实“硬件”,加速畅通智慧农业发展的通信“大动脉”,织密物联“感知网”。比如,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质量提升、山区海岛县千兆光网深度覆盖,推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形成点状监测、线状追踪、面域覆盖的立体化数据采集网络等。
另一方面,在“软件”方面,浙江同样不遗余力。“我们面向不同类型的主体,推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参与者真正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自发地、持续地投入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同时,专设人才项目跑道,引育数字系统应用开发、智能农机应用、电子商务运营等紧缺人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
最近,在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三汶塘水库上的百米高空,一架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飞马V500”固定翼飞机嗡嗡作响,正沿着预定航线对下方的稻田进行航测,拍下高清影像后实时传回地面控制站,再由技术人员通过AI生成数据、分析结果,帮助种粮大户更精准地进行灌排、施肥等作业。
今年5月,浙江首个“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在金东区投入运营。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艳俏表示,打造这一系统,旨在通过以无人机与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聚焦农业全产业链需求,围绕“低空+生产、低空+管理、低空+服务”的新业务模式展开农事服务工作,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农业痛点,高效赋能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纵深融合。
据运营该中心的金华浙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永富介绍,以60平方千米的拍摄影像绘制某区域的油菜面积为例,用AI模型提取,不到2小时就能完成,但人工绘制需要两天;再如夏粮丰收时节,利用无人机采集的水稻生长数据与AI预测模型联动,可以精准计算种植区域、面积和采收窗口期,为机械化收割、烘干设备调度、粮库收储仓位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模式,金华市“浙”农低空数据已有500多万份样本数量,为AI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撑。郑永富表示,目前,农事服务中心的飞行成本已降至每亩5分钱,待全域数字化后,成本可进一步压缩,今后还将与相关部门一道建立低空农业数据运营平台技术领域的相关标准,实现数据共享、互惠共赢。
在王艳俏看来,“AI+农业”正成为新潮流,不仅可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数据决策”,也改变了传统农事服务方式,几何级扩增覆盖面积。据悉,该中心成立至今,已整合52项AI模型能力,形成包括农业低空生产、监测、服务、运输、农村治理及农文旅等在内的六大应用场景19项服务,加速迈入“空中管家”时代。
“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关键抓手。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为智慧农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能有效解决效率与资源瓶颈,全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沈璐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