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老陈的田块,亩产806.2公斤,专家现场测的,不服不行!”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凌城镇胜利村,今年种粮大户们议论最多的,是陈宏尚的这块“明星田”。6月初,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在此测产,实收11.24亩地,按13%标准水含量计算,亩产刷新了全国稻茬小麦单产纪录。
“种庄稼就像绣花,第一针要走好。”陈宏尚说,他选用主推品种徐麦185,配套布谷鸟联合耕播机,一次性完成整地、镇压、播种等工序,再根据技术人员建议精准控制播量、调节行距,让每一棵苗都有“长壮”的空间。
良种配良法,精准作业,才能实现稳产高产。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而是技术集成、服务到田、装备适配的综合成果。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越来越多像陈宏尚这样的“新农人”,在科技加持下,从“会种地”走向“慧种地”,托起了今年夏粮增产的底气。
筑“粮基”,优质品种提效率
良种是稳粮增产的第一步。今年夏季粮油主产区增产在望,离不开越来越多抗逆、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扎根田间,发挥效益。
为加快良种推广应用,今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下,在油菜主产区、“稻稻油”三熟制地区及盐碱地等设立29个油菜品种展示示范点,打造“看禾选种”平台,集中展示一批育种攻关新成果,助力好品种落地见效。
在南方稻油轮作区,抗病高产品种为农户带来了实打实的收成。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沿沛村的种植户刘林平,今年首次试种了由华中农业大学张椿雨教授团队选育的油菜新品种“华油杂520”。该品种分枝多、结角多、籽粒饱满,尤其具有根肿病抗性。“以前根上都是‘瘤子’,产量总提不上去;今年一点病没得,一亩就收了200公斤!”刘林平高兴地说。
而在北方旱地与盐碱地,“耐盐耐旱”成为了良种硬实力的试金石。去年秋播以来,华北黄淮海地区遭遇罕见干旱,盐旱胁迫叠加,挑战重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选育的“中油杂501”逆势突围,在陕西省蒲城县一块中度盐碱地上实收亩产312.23公斤,较当地油菜平均水平翻番,刷新了中度盐碱地油菜单产纪录。
油料所研究员顿小玲介绍,该品种集“耐密植、高产、高油、多抗”于一体,在逆境下仍能稳定结实。再配套每亩3万株以上的密植技术模式大幅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以密抗逆、以抗保稳”。今年,“中油杂501”被列入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名录,在长江全流域推广超过200万亩,在湖北、江苏等地示范片连续刷新高产纪录。
在油菜之外,小麦也用“好种”托起好收成。6月中旬,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张百户村的“专家领办”千亩示范方内,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轮选49”实收亩产达726.29公斤。“分蘖成穗率高,抗倒伏,品质好,是真正的‘多面手’!”种植大户刘海明说,他今年把流转的100亩土地全部改种“轮作49”,不仅播种量减了三分之一,每斤还能多挣1毛多,亩均增收达200元。
保“粮稳”,良技良机减损耗
良种播下,还需良技助力,良机配套,才能让夏粮收获的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春雨贵似油,不下农民愁,地有滴灌带,浇水真自由!”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这句顺口溜成了麦田间的“农谚新语”。自2019年起,当地土肥站联合科研单位攻关推广冬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铺设滴灌带、精量灌溉、精准施肥,每亩节水50立方米、节肥20%以上,还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劳动效率。一名工人一天可管护150亩以上麦田,亩均人工成本从20元降至2元,亩产提升超15%。
“今年春季高温少雨,这套技术派上了大用场。”获嘉县土肥站站长王庆安介绍,全县节水灌溉麦田普遍实现5~6次有效灌溉,墒情始终适宜,平均亩产750公斤,一些高产田块亩产更是突破800公斤,实现大旱年份稳产增产。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正从“概念”走入“田间”。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河北大曹庄农场国家试验站,小麦赤霉病自动化监测仪正用于防控决策。该设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企业开发,通过多组传感器与AI大模型智能分析,实时判断病害发生风险,并短信提醒农户。今年5月,站长张文杰据此及时组织防控,取得良好效果。据悉,该系统模型训练数据已覆盖全国麦区,预测准确率达94%,成为保障夏粮“安全线”的有力工具。
科学减损就是绿色增产。今年“三夏”期间,全国各地预计投入各类农机具超过1700万台(套),机收减损成为保障粮食颗粒归仓的关键一环。
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举行的机收减损技术演示活动中,农机手刘坤洋驾驶收割机作业,损失率仅为0.69%。“想要收干净,就要根据地块情况、小麦成熟程度等控制好收割机作业速度,还要调整好割台和拨禾轮高度,人机配合也很重要!”刘坤洋说。
农机装备性能升级也是提效减损的重要一步。2023年,山东省围绕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提质增效,开展高效低损智能收获机械试点。“现在联合收割机更多采用损失率更低的纵轴流脱粒方式,装备智能终端后还能实时监测机具作业状态,无级调节拨禾轮、风机转速,可以有效收获倒伏、过熟小麦,进一步减少收割、清选等环节损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孔令良介绍。
强服务,农技推广促转化
当前正值粮油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科技服务和农技指导体系下沉,进一步提升服务覆盖率和科技转化效率。今年上半年,相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文件,引导各类科技服务主体下沉基层,将先进适用的技术送到种植一线,加快推动“科技+农技”融合落地,助力粮食稳产增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率先印发《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单产提升农技行实施方案》,动员各省农技体系深入一线,以“进村包户联主体”为重点,以大面积和整建制为导向,通过全过程生产会商、全要素技术集成、全环节农技培训、全周期指导服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在湖南,全省800多名植保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病虫情报监测和防控措施。在娄底市双峰县,不出村就能收到县级植保员推送的稻瘟病和二化螟防治预警;在益阳市资阳区,当地水稻“十代”全程服务联合社组织上百台飞防无人机,跨区开展施肥与打药等作业服务。省植保植检站还通过周报等形式持续发布病虫害防治技术提示,提醒农户注意暴雨后受涝地区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及时组织做好统防统治和应急处置。
在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科技服务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聚焦科技供给与春耕需求精准对接,强调用好科研院校的技术资源,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阜新市彰武县,一场“送科技下乡”活动走进了农民心坎里。农业专家开设“田间课堂”,围绕春小麦新品种选择、密植模式、精细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手把手讲解指导。
农业大省安徽也快速响应,组织全省各级农技推广人员以“下田、进户、入社、到场”等方式奔赴一线开展农技指导服务,明确要求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比例不低于90%,每名农技人员至少定向包联1个行政村、不少于5个服务示范主体。
在宿州市砀山县周寨镇朱小楼村,科技特派员孙双双每天进田查看麦粒饱满度,帮助农民把握最佳收割时期。“收完麦子马上腾茬种玉米,湿度、种子、深度、行距都要控制好,才能保出苗、出壮苗。”她不仅指导夏收,还提醒农户衔接夏种,服务细致入微。麦收之后,秸秆如何处理也成关键。今年,周寨镇科技特派员田卫东、汪宇联合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新模式:与养殖企业对接,麦秸打捆离田,经处理后成为肉牛“营养餐”。破解焚烧难题的同时,也拓宽了农户的增收路径,推动秸秆“变废为宝”。
从服务方式的不断拓展,到科技资源的系统整合,各地正在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转化率”。江苏围绕粮食安全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核心需求,启动为期三年的科技强农“六百工程”与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该行动计划组建约100个农业科技团队,打通科研、集成、推广三大环节的壁垒,推动最新科技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走进农田。“三夏”期间,万名农技人员分批下沉一线,以“入村、联户、到点”的方式开展精准指导,力促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转化增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王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