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从“生锈”到“生金”——福建省政和县探索唤醒农村沉睡资产新路径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蔡茂楷 张昆
  • 2025-07-09 15:47:43

7月3日正午,福建省政和县念山村“有间米铺”内飘出阵阵米香,老板娘倪淑珍正麻利地为陕西游客打包特色米糕。

这间由破旧杂物间改造的餐饮店,如今单日最高营收破万元。而让她感慨最深的,是手中那本绿皮《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证书》——凭借它,闲置多年的杂物间通过“乡村资源流转贷”质押,成了她创业的“启动钥匙”。

“过去荒着的破房子,门锁都生锈了,现在连门前杂物间都能‘生金’!”倪淑珍的故事,正是政和县探索农村综合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的生动缩影。

以拓宽产权登记范围为突破口,政和县创新产权登记范围,将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资产资源纳入确权登记范围,并于2025年3月正式颁发首批《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证书》,从而促进农村资产的资本化与市场化运作,成为盘活农村“沉睡”资产资源的重要实践。

资源“上云端”,6209个沉睡资产一键盘活

长期以来,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存在登记缺失、数据失真、动态更新滞后等问题,如何对这些资产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了亟需解决的“痛点”。

2024年10月起,政和县对全县10个乡镇的闲置资源开展“地毯式”摸底,工作人员逐户走访、逐块核实,详细记录下包含地块位置、面积、权属、产权证号、利用现状等信息,构建起“一乡一册”的数据库,最终形成完整的资产资源台账。再将这些资源台账按照民宿、农田、工坊等10类资源分类录入“到南平去、助乡村兴”线上平台,具象化展示各类乡村优质资源,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打开“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微信小程序,定位政和,点击“去投资创业”,民宿、竹林、茶山、水上乐园……各类乡村优质资源映入眼帘,大学生尤倩倩浏览这些资源,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尤倩倩就是通过这个平台流转了星溪乡念山村的一座民房,改造成“向云端咖啡馆”。

“政府装修好,我们拎包入驻,非常方便,咖啡馆自5月开业以来收益很可观。”尤倩倩笑着向记者介绍。随着念山村的发展得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节假日、周末更是咖啡馆的客流量高峰期,店里座无虚席。

截至目前,全县122个村已经累计上架租赁、餐饮、茶叶加工等不同领域各类资源6209个。

曾被杂草淹没的茶山、紧锁的老宅院,如今在屏幕上清晰标注面积、区位和开发潜力,线上平台展示的一帧帧详实信息犹如农村资产资源的“户口簿”,为越来越多渴望投资的社会资本牵线搭桥,向社会各层面精准推送招才、招商、创业等各项信息。

颁发“身份证”,加速农村资产市场化

理清闲置资产后,关键是要为这些资产确权颁证,从而解决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和个体经营户无法质押融资的问题。

今年2月份,政和县突破政策瓶颈,研究出台《政和县拓宽产权登记范围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实施方案(试行)》。“这一方案明确规定了产权登记的范围,详细阐述了权属界定、登记流程以及权益保障等关键要素。”政和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建清介绍说。

确权登记,赋资产新证。政和通过创新开展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确权登记,拓宽产权登记范围,颁发《政和县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证书》,为山水林田湖草沙房等颁发专属“身份证”。

此举突破性地将8类产权纳入登记范围,具体涵盖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房屋的权利等。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办理《政和县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证书》164本,涵盖山、水、林、田、房及设施农用地等六大类型,用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1万平方米。

“以前因为没有抵押物,只能通过县里的农担公司贷款,贷款利率较高。听说拿经营权证书去质押,贷款利率更低。”了解“身份证”的作用后,政和县村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梅拍手叫好,有了以经营权证书质押贷款的打算。

原本处于闲置状态的农村资产资源,经过确权登记和经营权证书的颁发,变成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活资本”。村民领取经营权证书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目标。另一方面,村民凭借经营权证书还可以进行质押贷款。

质押“经营权”,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

农村融资的难点之一是农民缺乏传统抵押物和信用记录,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和县探索“金融+产权”的创新模式,推动金融机构与农村产权登记平台的对接,采用“经营权质押”方式可办理“乡村资源流转贷”。

“有了这50万元资金购买肥料,我们的产量就能上来,生产节奏也会加快。”近日,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村民张成浩收到政和县农信联社发放的贷款后开心地说。

张成浩原来在泉州蔬菜市场做采购,2023年回乡流转土地100亩,发展大白菜、吊瓜等蔬菜种植。由于农作物市场价格不稳定,价值评估难等问题,张成浩经营的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而这次通过政府推出的“经营权质押+担保”模式,让他凭流转合同成功拿到贷款。

贷款环节,政府引入了风险共担机制,为融资者服务好“最后一公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乡村资源流转贷”金融产品提供担保,金融机构为贷款客户提供额度增信。政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县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按照2:8的风险比例,对乡村资源流转的经营主体进行增信。

数据显示,全县已授信211户7528万元,发放196户贷款6961万元。更撬动3亿元授信,7月3日首批1000万元已注入多个试点村,用于古村修缮和产业升级。

一张绿皮“身份证”为长期“信用白户”打开了便捷金融服务之门,撬动了农村金融市场活力,成为政和县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市场化的里程碑事件。

效益“看得见”,村民村集体齐增收

石屯镇王山口村的蜕变堪称范本。

过去坑洼的村道如今铺着青石板,10多栋改造后的民房开出咖啡馆、手作工坊,32位“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在此创业。

目前,石屯镇已获颁经营权证书19本,其中,王山口村获颁5本,涉及“匆匆那年”“吃茶话事”“乡村会客厅”等5栋民房。颁发经营权证书,既保障了农民安心流转使用权,也让流入方能够放心经营,又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村支书林志青翻开账本:“去年村集体收入42.5万元比三年前翻了两番,多亏流转农村资产进行村庄修旧如旧,完成了村庄到景区的‘蝶变’,现在周末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

政和县通过“资源变股权、股权变资产”路径,让农民获得流转费用的同时,还能通过入股或参与当地旅游、农业项目,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现增收。星溪乡念山村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年获得分红2万元;石屯镇工农村村民流转土地后,到家门口的合作社务工,年收入增加2万元。

随着《农村资产资源经营权证书》赋予老房“合法身份”,村集体、乡村能人及返乡创业者怀揣“拎包入驻”的底气,让越来越多爬满青苔的闲置农房蜕变为精品民宿的落地窗、文创空间的展陈墙、康养基地的休憩廊。一幅“资源活、农民富、乡村美”的图景正在闽北山区徐徐展开。

作者:张昆 阮倩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