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层叠,云雾缭绕。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盘龙乡的烟田里,50岁的王顺林正弓着腰,踏着湿滑泥泞的田埂,对现蕾的烟株进行封顶,汗水顺着黝黑的脖颈滑落,滴进新翻的泥土里。盘龙乡虽坐拥青山绿水,但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土薄水少,传统“望天收”的种植模式抗风险能力较低。2024年,王顺林的父亲突发重病,三次手术掏空了家中积蓄,还欠下几万元的债务,一场突发的变故让家庭雪上加霜。“那时白天在地里忙,晚上在医院守,烟叶长了虫都没空管,收成连成本都裹不住。”王顺林回忆道。
科技入田:从土壤到叶尖的全链条革命
盘龙烟站的生产技术员入村开展科技助农指导,在了解了王顺林家的实际情况后,将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2025年初,技术员王元芳对他家的种烟地块进行土壤取样检测,检测结果揭示了症结:土壤偏酸、缺镁、缺硼。“王哥,这块地得‘治病’。只要治好病,就能种出好烟!”王元芳的话点燃了王顺林的希望。从此,一场精准的科技改造就此展开:
“对症下药”的土壤重生。检测报告刚出,技术员便定制方案:冬耕时每亩施入石灰或草木灰,降低土壤酸性;同时施用农家肥来合理调节土壤结构。缺硼使用硼砂作为基肥,或烤烟大田期对叶面喷施硼砂溶液,缺镁可施用硫酸镁。移栽前,王顺林在技术员指导下铺设滴灌带。“过去挑水浇地肩膀磨出血泡,现在开关一拧,水溶肥直送根部!”他站在烟地边,滴灌带闸阀开关一拧,水溶肥顺着管道输送到烟株根部。
厘米级精度的田间管理。4月移栽季,技术员王元芳带着测距仪测量株行距:“行距1.2米、株距0.6米,株行距适宜,栽种通风透光!”移栽时严格遵循“三带一深”:带肥、带药、带水,深栽提高移栽成活率。针对王顺林最头疼的病虫害,技术员们布下“天罗地网”:蓝板诱杀成虫,性诱捕器精准灭蛾,烟田角落还释放蚜茧蜂。“诱捕器和蚜茧蜂都是烟站免费提供,不仅减少成本,还大幅度降低农药用量。既保障了烟叶质量,又绿色环保。”说起绿色防控,王顺林连连赞叹。
技术员正在对王顺林开展生产技术指导。
全程“护航”的成长密码。团棵期久不下雨,滴灌带让烟株“吃饱喝足”。烟田里配套了节水滴灌和水溶肥施肥器,对烟株实施精准、定量、均衡的水肥供应,改变了过去因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源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能让烟株吸收到充足的养分,使烤烟长势均衡,烟叶质量大幅提升。封顶打杈关键期,技术员到地头示范,从徒手摘除顶芽到规范掰除腋芽,每一个动作都细致演示并讲解要点,“现蕾期晴天打顶,合理留叶!”
绿浪翻滚:从负债累累到信心重燃
仲夏的盘龙乡,烟田翻涌着绿浪。王顺林站在烟地中,指着一棵烟株笑道:“瞧这烟杆比拇指还粗!按现在长势,今年至少收入十多万元。”更让他安心的是烘烤保障:烟站组织烘烤技术培训,手把手教会每户烟农掌握“六步三关、稳温降湿烘烤工艺”烘烤技术。除此之外,还聘请技术过硬的烘烤专业队在烘烤过程提供烘烤技术服务,烟农无需四处奔波,即可安心烤出“金叶子”。
王顺林正在田间查看烟株长势。
王顺林的故事激发连锁反应,邻村烟农杨文良十年前同样因缺水致贫,如今开着农用车加入合作社:“老王用科技翻身,咱也得跟紧!”目前,砚山县盘龙乡烟农已100%接入数字化管理平台,新时代新烟农正大步走在便捷、省心、高效的新种植路上。
王顺林的烟田里,科技与坚守的故事已成一个时代的缩影。“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钱票子”,发生命运转折的不仅是需要偿还债务的一家人,更是万千在乡土世代耕耘的农民。如今,王顺林站在新居的门槛上回望,那些曾经黯淡的日子,已化为身后远方模糊的尘烟。多少这样的农民,曾经在贫瘠里挣扎,如今却带着土地丰盈的恩赐与希望的微笑,站在了阳光下。技术之光驱散了迷茫,知识灌溉了荒芜,产业升级的道路正铺向辽阔远方。从靠肩挑水到科技种烟,从救急纾困到长效赋能,一片烟叶的蜕变背后,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命运交织的壮阔诗篇。在砚山县盘龙乡的青山沃土间,科技星火正燎原,只要俯身耕耘,大地终将回报以金色的诗行。
作者:李玲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