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一粒麦种引发的“芯”变化
——品育8168:产量倍增 耕作革新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吴晋斌
  • 2025-07-10 07:22:07

7月5日,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农村局邀请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省市县的部分专家对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培育的强筋小麦新品种品育8168在临汾市隰县龙泉镇下王家庄村两年三作示范基地的小麦收割实收测产。

测产结果显示,示范田现场测量收获面积4.89亩,实收籽粒鲜重3429公斤,籽粒含水量14.71%,按13.0%小麦标准水分计算净重量3358.24公斤,实收产量结果为686.76公斤/亩。

“这个亩产较隰县历史上小麦最高单产翻了一番。”临汾市隰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张婷说。

“过去,隰县水利条件较好的川平地也种植冬小麦,但缺乏好的品种和先进播种、管理和收获技术,导致了种植面积下降,农民改种了高产的玉米。去年,改成两年三熟耕作制度后,我亲历了技术支撑下的每一次生育期的变化,所以,这次小麦产量超过千斤,将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扩大春玉米—冬小麦—豆类、油葵、黍子、早熟马铃薯、胡萝卜等两年三熟种植面积的信心。”示范基地经营者、隰红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碧岱说。

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隰县小麦种植面积达到7万余亩,是山西的主要冬麦区县域。隰县位于吕梁山南麓,较晋南盆地麦区海拔高温度低。市面上的小麦品种抗寒性不强,导致了麦作效益差,隰县冬麦种植面积下滑,玉米等高产作物成为粮农首选。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当时的省农科院隰县农业实验站工作,发现当地农民在水利条件较好川地(沿河两边)或沟谷地种植小麦收割后,复播油葵、黍子、胡萝卜等,第二年开春后,种植春玉米,也就是两年三作吧。现在临汾东西两山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条件较30年前要好得多,再加上气温升高,隰县冬小麦播期较过去推迟15天左右,所以,我认为,在临汾市东西两山区域(山西的习惯说法,东山是指太行山,西山是指吕梁山)搞两年三作无论是增加粮食产量,还是增加粮农收入,意义都大。当然,前提是好品种和好技术的支撑,所以,我们就小步试验示范一下,看看可推广性有多大。”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张定一研究员说。

品育8168的选育成功,适时为临汾市山区冬麦生产和恢复两年三熟耕作制度提供了支撑。

“品育8168抗寒等级1级,冬季抗寒性好,春季抗寒性较好。抗旱节水性鉴定,节水指数 1.024,等级较强,目前,正在参加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试验第二年,明年有望审定。”张定一研究员说。

据介绍,新选育的品育8168,属于北部冬麦区强筋高产品种。目前,我国适宜北部冬麦区的高产品种不多,还有一些,但是像黄淮冬麦区强筋品种中麦578、济麦44一样在适宜区的高产品种,目前国内还没有,品育8168强筋高产品种的问世,将改变我国在北部冬麦区“卡脖子”的现状。

强筋小麦主要用于做面包、馒头、面条,是中国人消费的主要优质品种小麦,市场需求大,价格可观。

“今年秋粮收获后,我们要扩大两年三熟区范围,进一步推广品育8168及其规范化播种、常规化管理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农收入。”隰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张婷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晋斌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