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产业快速崛起,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村民笑脸幸福洋溢。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的山海间,一幅幅自然和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何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整体提升,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突泉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村级班子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全面发力,有效提升乡村振兴质效。采取积极措施锻造坚强组织体系,提早介入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创新实施“四谈四清”工作法,将村情、班子运行等情况摸清摸实,择优培育储备政治忠诚、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基层骨干力量543人,同步推进乡土人才、党员、村干部“三位一体”培养,确保换届时选得上、靠得住、干得好。
走进东杜尔基镇明星村,道路平坦通畅,民宿庭院整洁。在“明星·家”主题超市,货架上商品的标价签变成了“积分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创建、志愿服务、产业发展等40余项具体活动获取积分兑换商品。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明星村构建起“党组织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网格化治理架构,制定详细积分细则。自2023年实施积分制以来,已累计兑换物资价值超10万元,90%以上家庭参与其中。
明星村还创新“积分+”模式,探索“积分+农文旅融合”“积分+产业发展”等新路径,推动村民参与景区运营、特色种植等,实现个人增收与集体发展双赢。目前,突泉县188个行政村已实现积分制全覆盖,形成“争积分、树新风、促发展”的治理新格局。
在宝石镇宝合村小流域治理项目现场,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施工。这是宝石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项目启动前,宝合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动员村民参与,并优先雇佣当地群众,包括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等群体。村民张海文凭借建筑经验报名,每天收入300元,已增收5000多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宝合村党支部创新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全权实施项目,变“单打独斗”为“集体作战”,实现支部有为、党员带头、集体增收、百姓受益的四方共赢。
突泉县持续推进集体经济“三定三明”管理办法,推动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新增非养殖类项目11个,占比15.5%,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20%以上。实施以工代赈类项目14个,争取资金6139万元,预计可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就业1000人以上,发放劳务报酬2200万元以上。
在突泉县的各个社区里,一场以党员“双报到”为抓手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悄然发生。3033名在职党员回到居住地社区报到,通过组织重构、机制创新和服务升级,让基层治理既有“面”上的整体推进,又有“点”上的生动实践。
湖西社区天源三期居民至今记得,去年雨季小区门口积水严重,在职党员李宁和崔洪福在邻里议事会上主动认领这个问题,协调物业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排水改造。这正是突泉县创新“双支部”模式的缩影——66个功能型“共建”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协同发力,形成“社区统筹、支部落实”的治理格局。
突泉县乌兰牧骑党员马金东接到光明社区剧团辅导快板的“订单”后,连续三周利用下班时间进行专业指导。“看着阿姨们把《移风易俗树新风》演得有声有色,比自己上台还有成就感。”马金东说。
突泉县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组织3033名党员回居住地小区党组织报到,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闭环模式,打造“邻聚力”服务品牌。组建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等8类“暖心服务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1729次,累计解决民生问题360余件、实现“微心愿”1200余个。创新建立“网格(楼栋)党小组-网格员-楼栋(单元)长”三级治理机制,累计开展政策宣传1447次、协调解决群众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431次、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746次。
突泉县“四常”行动有力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双转型:从“单一阵地”向“多元平台”转变,从“物理空间”向“人气阵地”升级。整合优化功能室26间,扩出40%活动区;累计召开议事会123次、开展文体活动120余场,吸引群众参与超1.3万人次,阵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打造“AB岗”“红心筑网”、移动式邻里议事等治理模式,精准协调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矛盾纠纷235件,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与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同步提升。
突泉县探索党组织领办、群众参与的“幸福工坊”服务模式,指导部分社区先行先试,开设一批便民食堂、养老托幼机构,引入一批手工制作、简单加工等“家门口”创收项目,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从议事协商到文艺辅导,从环境整治到送医送药,突泉县的实践表明,3033名在职党员真正“回家”,让基层治理不但有了“到群众中去”的深度,更让群众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温度,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持续提升。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无论是在项目建设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还是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服务群众的家门口,都能看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身影。
面向未来,突泉县将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蒙古马精神”持续淬炼干部队伍,以“三北精神”持续健全服务基层、造福群众的治理体系,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引领着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书写新时代的突泉答卷。
作者:曾令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