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岐山村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机械的轰鸣声在山间回荡,工人们挥汗如雨,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在阳光下蜿蜒伸展,一口口蓄水池在山间拔地而起——这里是彭山区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施工现场,总投资880万元的惠民工程目前已完成85%,预计今年8月底全面竣工。
图为岐山村局部俯瞰图。
7月9日上午,在村里的一处半山坡,工人们分工协作,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烈日下,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却丝毫没有放慢手中的动作。搅拌机不停地转动,将水泥和沙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工人们用铁锹将混凝土均匀地铺在路面上,随后用振动机压实,一条平整坚固的道路逐渐成型。另一边的山顶上,几位工人正在修建蓄水池,他们熟练地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这些蓄水池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柑橘种植的灌溉难题。”现场负责人介绍道。
脱贫户郑永奎是参与建设的村民之一。凭借以往多年积累的做“小工”经验,他在村里以工代赈项目中担任起了“大工”,每天收入260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郑永奎一边抹去额头的汗水,一边笑着说。据了解,该项目已吸纳当地3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56户,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80余万元。
除了工人,这一项目的直接受益者还有当地业主,杨正军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有近一百亩柑橘,过去因为道路不通,运输成本高,柑橘销售成了老大难问题。如今,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中的惠民政策,他只需承担20%的修建费用,就实现了平整宽敞的水泥路直达自家田间。“这路修好了,每斤柑橘的运输成本能降低五分钱,这可不是小数目啊!而且,新修的蓄水池解决了灌溉问题,柑橘产量和质量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他激动地说。
据了解,岐山村自2023年起已连续三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2023年新建长约5.7公里的产业道路,2024年改建产业道路长6.115公里,整治山坪塘4口,整治水渠836米。今年更是大手笔推进26条道路改建、10条水渠整治和11处蓄水池修建。这种“建设+赈济”的模式,既补齐了发展短板,又让群众实实在在增收,真正实现了“赈”的初心。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村里还成立了领导小组全程把关,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得到村民支持和点赞。还有一些群众主动让地修路,主动参与质量监督工作。以工代赈还让不少村民掌握了就业技能,变身“乡土工匠”。“咱自己修的路,质量肯定没话说。现在不仅柑橘好卖了,娃儿上学、外出都方便了,大家都欢喜。”一位村民的话道出大家的心声。
夕阳西下,收工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路上。新修的道路平整宽敞,路边的柑橘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正在发生的喜人变化。随着工程即将完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岐山村徐徐展开。
作者:马诗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