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的晨曦中,牧民满都白音驱赶着牛群走向草场。这里的牛喝着山泉水,吃着中草药,在草原上自由奔跑——这不仅是传统牧业的诗意画面,更是一条以消费需求倒逼产业升级的现代产业链起点。随着中国牛肉年消费量突破千万吨、人均消费量达7.6千克,一场由品质消费驱动的农业变革正在发生。
内蒙古贺斯格科技牧场里自由生长的安格斯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摄
解析无抗密码:天然养殖与科学管理之道
“我就是想买无抗健康的鲜牛肉,给老人小孩吃都放心。”在北京的一家连锁超市里的冰鲜货架前,新手妈妈姚鑫正在仔细查看牛肉包装上的说明。
什么是无抗鲜牛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所长谈永松给出专业解释:“就是指没有抗微生物药物残留的鲜牛肉。”据2024年电商数据,72%的消费者愿为无抗生素残留牛肉支付30%溢价。这种需求变化直接传导至上游:乌拉盖草原上内蒙古贺斯格科技牧场里的安格斯牛,正经历一场从养殖方式到品质管控的全面升级。
“我们的牛生长周期在500天左右。”牧场场长王拴文介绍道,这里的牛群白天在广袤草原上自由采食,夜晚才回到牛舍休息。“它们吃的是天然牧草,喝的是山泉水。草原上还生长着大黄、甘草、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相当于每天都在进行‘食疗’。”
这种自然放牧模式带来了多重效益:不仅减少了牛的应激反应,还显著降低了疾病发生率。“牛群每天保持充足运动,体质好,自然就不需要依赖抗生素。”饲养员宋文全说。在冬季舍饲期,牧场尤其注重科学喂养——将青贮草料、优质干草和精料严格配比,确保营养均衡。
“无抗养殖的核心是‘防大于治’。”王拴文强调。牧场建立了完整的无抗防疫体系:定期接种疫苗、严格健康监测。每头牛都佩戴电子耳标,全程记录生长数据和免疫情况。“出栏前必须通过血检,确保零抗生素残留。”这一系列措施,让草原上的无抗行动得以真正落地。
锻造品牌价值:品质溯源与标准构建之路
约36万亩草场,2万头安格斯牛,这是贺斯格科技牧场的“标配”,目的就是既保护环境,又能让牛儿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我是20多年的养牛老兵,对草原有很深的感情。”内蒙古贺斯格农牧业科技企业董事长张文的话语里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正是这份坚持,让牧场在生态保护与品质养殖之间找到了平衡。
“我们严格控制载畜量,让草场有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王拴文算了一笔生态账,这种可持续的放牧模式不仅守护了草原生态,更孕育出更高品质的牛肉。“现在养牛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竞赛,而是品质的较量。”张文深有感触。
好牛肉如何卖出好价格?贺斯格科技牧场打开合作大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养殖模式,而是积极探索订单式承包养殖,与下游品质餐饮品牌深度合作。“我们和上海左庭右院鲜牛肉火锅一起为给消费者提供好的鲜牛肉而共同努力。”张文所说的合作,就是根据餐饮产品标准调整养殖方案,实现精准供应。通过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鲜牛肉的安全标准,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
草原上的优质牛肉又如何跨越千里,以最新鲜的状态抵达消费者餐桌?答案藏在现代化的加工运输体系里。在这里,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从屠宰到分割完成,全程控制在3小时内。流水线上的每个环节都经过严格检测,牛肉样本会被第一时间送往实验室,进行全面的无抗检测。
“如果说检疫是第一道关,那么第二关就是温控。”品控员黄炳权介绍,温度是保证牛肉新鲜的重中之重,15摄氏度是最适宜温度,只有在这个温度下,牛肉才能达到肉质风味和保鲜的完美平衡点。冷链车司机殷凌峰则肩负着“最后一公里”的保鲜使命,他驾驶的冷藏车配备实时温控系统,确保牛肉保持最佳状态。
创新联农机制:小牧户对接大市场之策
“咱们的员工98%都是蒙古族,夫妻俩在牧场养牛,一年能有十五六万元的稳定收入。”张文的话语里透着自豪。据了解,牧场直接带动就业150人,间接带动就业2329人。更令人欣喜的是,牧场还吸引了20多位蒙古族大学生返乡就业。“这些孩子都是从小在牧区长大,学的又是畜牧专业,骨子里热爱草原。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些年轻血液的加入,为传统牧业注入了科技力量和创新思维。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指出:“产业振兴是关键,品牌建设是抓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作为中国饭店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的郑坚,其创立的左庭右院鲜牛肉火锅品牌与内蒙古贺斯格农牧业科技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着多方共同发展。“我们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达标肉牛。”郑坚表示,“优质优价,既保证了餐饮品质,又能让牧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现代消费者追求的是“鲜嫩弹”的口感体验,这就要求必须从源头把控品质。牧场与品牌企业共同制定了多项养殖标准,从饲草配比到运动量控制,每个环节都有精准要求。这种生产模式,使得牧场的牛肉品质显著提升。
“新鲜的背后是健康,健康对接的是品质人群。对这部分消费者来说,质价比才是关键。”郑坚的这句话,道出了牛肉产业升级的核心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每个角色都被重新定义:牧民转型为标准化生产者,企业升级为品质管控者,消费者则通过购买行为推动着整个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无抗鲜牛肉产业的兴起,展现了消费升级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径。当市场愿意为品质和品牌支付溢价,整条产业链就被激活——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科研创新加速,共同构建起更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通过品牌整合、技术赋能和市场反哺,传统农牧业完全可以转型为融合生态保护、农牧民增收和品质消费的价值载体,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