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夏粮“闯关夺隘”有底气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轩铭
  • 2025-07-14 10:16:09

“虽然今年比较旱,但小麦的产量比去年还增加了,平均亩产1200多斤,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和各种灌溉设施。”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明鑫农业家庭农场负责人秦春明说。

秦春明的种麦实践正是今年夏粮“闯关夺隘”历程的生动缩影。面对病虫害侵袭、持续干旱、收获期天气突变等多重严峻挑战,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依靠一套环环相扣、精准发力的防灾减灾“组合拳”,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从植保无人机织就的“天网”阻截病虫害,到高标准农田构建的“旱涝保收”生命线;从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到与天争时“抢收抢烘”闪电行动……正是这贯穿全链条、覆盖全领域的防灾减灾体系,支撑着夏粮生产突破重重关卡,最终交出了这份沉甸甸、金灿灿的丰收答卷,稳稳托住了大国粮仓的根基。

高标准农田筑牢“旱涝保收”生命线

“高标准农田改善了我们灌溉的条件,也让灌溉更加方便。”秦春明说,高标准农田里不仅水井多,而且配套齐全。一眼井就能浇六七十亩地,水泵直接固定在水井里,刷卡就可以出水。如果没有这些,农民就得自己装水泵、安井架、接电线,太费劲。现在,他一个人就能管理500亩地。要是没有高标准农田,得十几个人管理才行。

“我们还有大型自走式喷灌、微喷设施,省了不少力,今年只是比往年多浇了几遍水。”秦春明介绍,主要是拔节水和灌浆水,没遭旱的年头,一般浇2遍就行了,今年浇水次数增至4~5次,浇水的具体时间根据县农技部门发布的土壤墒情和提醒信息来安排。

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秦世伟介绍,延津县已累计建成8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且建设投资标准也由以前的每亩1500元,提高到现在的3000元以上。水泵、电力、计量装置、地埋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大大提高了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能确保全县小麦5~7天浇完一次水。

此外,由于延津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区,土壤偏沙质,用水量大,保水能力差,容易干旱。为全力抗旱保丰收,该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除了滴灌、喷灌设施,还有15台自走式大型喷灌机、2台自动浇水机器人,大幅节省了灌溉用水量,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小麦产量跟去年相比也实现了增产。“从今年3月初到4月底,我们这里的降雨量总体偏少。但我们抓住了3月初的一场雨,让农户及时补施了肥料。虽然今年小麦受干旱影响,株高总体偏矮,但穗数很足,并不比往年少。”睢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振宏告诉记者。

睢宁县十分注重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李振宏介绍,该县大力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发展。良田方面,高标准农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88%,大大提高了抗旱和防汛能力。良种方面,睢宁县农业农村局加大示范引导的力度,抗性强的“徐麦”系列品种覆盖率逐年提高。良法方面,则将过去“三分种,七分管”模式变为如今的“七分种,三分管”。良机方面,为达到“适期、适量、适深、适墒”的播种效果,则推广控播量、控播深、播种均匀的高端机具。在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政策上,睢宁则提早谋划,精准实施。

得益于各地扎实的抗旱能力建设和科学应对,今年的小麦生产在旱情面前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主任郭文善提醒,小麦抗旱的关键在于及时、科学灌溉。寸麦不怕尺水,拔节前水量稍大影响不大,但尺麦怕寸水,拔节后切忌大水漫灌,否则会影响根系的吸水能力,再加上高温就会青枯。此外,还要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提高播种质量,精准施肥,培育壮苗,提高小麦自身的抗旱能力。如果没有耕播好,小麦种子落在了秸秆上,抗旱的能力就会减弱。

科学防控织密病虫害“防护网”

对于小麦早衰和干热风的防控,郭文善说,前期的关键在于提高小麦自身的抗性,增强它的抵抗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要通过优选农机机型、优化耕播作业程序,来提高播种质量,以及强化肥水的精准管理,当然也要选择综合性状好,抗性强的品种。这些都是预防性的措施,等到真遇上了干热风,则一定要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郭文善强调,一定要立足于早防早治。具体来说,比如小麦赤霉病的用药时间一定要科学,小麦一旦开花就要及时打药,如果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风险高,5~7天后还要再打一次药。

睢宁县的“一喷三防”工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实现了统防统治。“我们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比较多,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再加上每个种粮大户用的品种不一样,施肥量也有差异,所以小麦的抽穗扬花期也略有不同。因此我们不强求实现大面积的统防统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让农民自由选择。”李振宏说,具体的工作则要抓实抓细,比如要提前备药,确保到位,防治时间则要求“扬花一块,喷施一块”,病虫害预报也要及时和准确,在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县农业农村局通过条幅、短视频、村广播、发放明白纸等各种形式,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确保每一个农民都知道什么时间打药、打什么药、怎么打药。

“由于今年县里的宣传到位,我打药及时,而且今年天气不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再加上在防早衰和干热风上,听了县里的建议,防治了两遍,我种的100多亩小麦今年没有遇到虫害和早衰等问题。”凌城镇胜利村种粮大户陈宏尚说,今年他的小麦破了高产纪录,亩产突破了800公斤,再加上部分农药由县里发放,节省了一定的费用,他对今年的收入特别有信心。“除此之外,今年县农业农村局推荐了‘徐麦185’这一品种,出苗率高且苗全、苗壮,也有利于抵抗病虫害。”

抢收抢烘打赢颗粒归仓“攻坚战”

农民克服不利天气种出了优质小麦,更要保证顺利收入大国粮仓,让每一颗麦粒都能唱好“毕业的歌”。在郭文善看来,小麦收获时防范“烂场雨”的关键在于提高抢收、抢烘和储存的能力。“小麦蜡熟末期粒重最高,这时收获是最好的,要成熟即抢收,然后及时烘干和入库。”

“现在的收割机马力大,田间收割时损失籽粒数明显降低了。”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傅庄村种粮大户付太华说,现在小麦机收的损失率能控制在1%以内,“收完小麦种新的作物时要浇水,以往浇完地里遗落的小麦籽粒都发芽了,一片青绿色。现在则很少,几乎没有了。”

小麦收获也要把握好时机。“县里农机服务部门给我们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机械操作要避开气温高的时间段,中午太热了,机器一旋转,麦穗容易落籽,太早了也不行,田里湿气重,麦子也收不下来。”付太华告诉记者,“地边、地头、地角等机器收割不到的地方,我们就人工收割,机械作业死角也不能放过。”田间管理得当,有了好机器,再加上好时机的把握,付太华种的小麦产量每亩比去年提升了20斤。

今年“三夏”生产期间,鹤壁市成立了生产指挥部,对“三夏”工作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调度。“我们加强了农机调度,绘制了农机对接一张图,全市投入各类机械89322台,其中小麦收割机5551台,履带式收割机82台,确保夏粮颗粒归仓。”鹤壁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机中心主任郭斌说,全市组织开展了11场农机作业培训,发放1200余张收割机跨区作业证,设立15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67个农机专供站,充分发挥19个农机区域服务中心、27个常态化应急服务队作用,保障各类农机充足供应。同时,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研判,加密加频气象预警发布,强化应急调度,实现应急抢收。

6月中旬,山东省德州市出现了大风、雷雨等强对流天气。“看到天气预报,知道收获期可能遇到下雨,前期就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通过无人机巡田,察看小麦长势,以便合理安排收割时间。”德州市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2万多亩小麦,用40多台机器3天时间就全部收完了,“我们最紧急的一天就收割了6000多亩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何石宝说,“4月初就开始联系收割机作业队,我们筛选了能够实现节粮减损的高性能小麦收割机,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

这次不良天气造成德州市约9.4万亩小麦出现不同程度倒伏。面对不利影响,该市农业农村系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做好抢收工作。“我们迅速引进了适宜机械,宁津、乐陵等县市连夜与江苏、安徽、河南等农机部门、农机合作社联系,引进履带式小麦收割机350台,满足倒伏小麦收割需求。”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农田中心主任张宝东告诉记者,“同时做好了现场技术指导,组织技术人员赴作业现场指导小麦抢收工作,确保小麦收得快、收得好。”

在顺利完成抢收工作的同时,烘干能力也跟得上。“遇到这种阴雨天气,烘干设备可少不了。”何石宝说,“我们配备了2台烘干塔和13台烘干机,小麦日烘干能力达1500~1800吨。”据介绍,今年德州启动烘干中心(点)235个、粮食烘干机430余台,小麦日烘干能力6.5万吨,并组建了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83支,及时组织开展抢收抢烘作业。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