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好多大事小事都能解决了,我们要主动拥抱科技,感谢你们的到来,为我们的乡村发展注入了智慧动能。”在陕西省镇坪县竹节溪村,一场特殊的座谈会正在村委会召开。座谈会上,城关镇相关负责人,竹节溪村、友谊村等村党支部书记眼神热切,对面坐着的,是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的15位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在城关镇竹节溪村,团队成员正在与城关镇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定点帮扶工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暑假,这支由学生党员、团学骨干组成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结合数据科学专业优势,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构建中药材溯源体系、搭建村民信用管理小程序、开展AI与编程特色支教,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效能。
智慧平台:打造村民自治“数字账本”
“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钻研的,用积分制量化村民行为,激发大家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是我一直在推进的事。”竹节溪村村支书何万军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加减法”积分制管理体系,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还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小程序开发设计研讨。
但随着考核规则细化,人数变多,光靠他一个人通过做表格进行积分登记,已经让他有点吃不消。在2024年这支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镇坪时,他向团队成员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帮忙开发一个小程序,让网格员能够通过小程序上报加减分情况,村委班子来审核,如果可以实现,将大大减轻他的工作量,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图为团队成员为竹节溪村开发的小程序界面。
说干就干!接到委托后,这群大学生回到学校,一边跟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一边自学《JavaWeb开发》等非必修类课程,利用寒假和课余时间,历时10个多月,经过需求分析、框架搭建、功能开发、测试优化,最终完成了小程序“云上竹节溪”的上架运行。如今,他们带着这款小程序再次返回,测试并收集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在全乡镇推广使用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课堂:搭建乡村少年“启蒙阶梯”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代码其实和我们一样,也会并排和齐步走呢,也就是串行和并联。”这是中国药科大学“千方百计为镇兴”团队为城关镇的孩子们精心准备的一场暑期夏令营活动,包含AI工具启蒙与Scratch编程教学两个类别,通过设计“趣味感知—基础实践—创意实用”三阶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字思维、掌握基础技术技能。
白家小学内学生正在进行编程课程学习,助教在一旁指导。
站在城关镇白家小学教室的教室外,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的上官玉函同学眼含笑意,望着教室内专注操作、激情四溢的孩子们,心中满是感慨。“为学生种下一颗科技的种子,这是我此行最大的心愿”,她的话语道出了千方百计为振兴团队所有师生共同的心声。一周的时间里,她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梦想的引路人,她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限热情,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字技术的浓厚兴趣。
学生正在积极回答编程课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码溯源:构建道地药材“数字身份证”
镇坪县,这个藏在秦巴山区的“药材宝库”,坐拥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如何才能让好药不被埋没?千方百计为振兴团队成员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为每味药材制作一张“数字身份证”,即建立中药材溯源体系。这张“身份证”可不是普通的纸片,而是藏着药材从出生到成长的全部秘密——种植地块的GPS坐标、生长期的“成长写真”、加工企业的“体检报告”、物流运输的“温控日记”……
团队成员访谈县政府市场监管部门人员了解中草药发展行情。
当实践团队抵达镇坪县时,一场“田间地头”的智慧碰撞正式开启。他们扎进田间地头,和药农们唠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走进加工企业,和专业人员头脑风暴,探讨溯源方案的可行性。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实践结束时,拿出一份“接地气”又“高大上”的中药材溯源码体系设计方案!
团队成员走入中草药种植农户家中进行调研。
作为深化“院镇共建、支部结对”制度的生动实践,“千方百计为镇兴”实践团队立足数据科学专业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服务答卷。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也为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教育普及与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作者:张旭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