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政法·热点 详情

《村闻联播》如何激活乡村治理?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杰
  • 作者:刘杰
  • 2025-07-14 15:46:38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杰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村闻联播》节目,下面请看详细内容……”7月3日,伴随着熟悉的开场白,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第77期《村闻联播》在农牧民的手机屏幕上火热开播。

  这期节目用镜头带着观众走进吐列毛杜镇,看小庭院如何变成“聚宝盆”,聆听四胡艺人指尖流淌的悠扬旋律,探访草原书屋里的精神力量。这样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乡土新闻,上线不到半个月就吸引上万人次围观,评论区更被乡亲们的热情点赞刷屏。

  2024年,科右中旗借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的理念和形式,以“村里人讲村里事、村里事教育身边人”为宗旨打造《村闻联播》节目。节目以智能手机为“移动采编站”,由苏木镇干部担任“记者”、嘎查村干部和农牧民轮流出镜当“主播”,将田间地头、牧场院落、村巷广场变成“直播间”,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生活、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内容进行播报。

  这种“轻量化采编、全民化参与、在地化传播”的运作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群众思想教育新难题,更以鲜活生动的乡村故事推动了基层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当地共发布77期节目,900多名农牧民和村干部参与了录制,覆盖全旗12个苏木乡镇、65个嘎查村,累计转发量、点击量、播放量超65万次。

  2025年3月,科右中旗“播报《村闻联播》 奏响文明乡风好声音”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村闻联播》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制作的?它的采制播出为当地乡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对全国各地开展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又有哪些启示?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科右中旗,深入探究这档节目背后的创新逻辑和实践价值。

  镜头对准村里人、村里事——

  群众从“被动听”到“主动讲”

  5月21日,记者走进吐列毛杜镇铁特格嘎查,恰巧遇到镇党委宣传委员高萨日娜正在拍摄最新一期的《村闻联播》。嘎查小舞台上,17名村民身着蒙古族服饰,手持四胡演奏着《乌力格尔三部曲》《牧民歌唱共产党》等悠扬的乐曲。他们大部分年龄都在五六十岁,来自当地的坤都冷四胡协会。该协会共有60余名会员,多年来以四胡弹奏、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好来宝说唱等各种方式,参与着吐列毛杜镇文化志愿服务。

  59岁的吉日木图是坤都冷四胡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这一年来旗里创新了《村闻联播》的节目形式,播报的都是我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大家都很关注。会员们都是周边镇村的四胡爱好者,这次能有机会上镜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胡音乐,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近年来,科右中旗相关部门在日常走访和调研中发现,随着时代发展,当地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新变化:获取渠道转型,短视频平台等逐渐成为主要信息来源;需求层次升级,从过去被动接受广播、电视等单向传播,转变为渴望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内容质量分化,虽然信息传播更快速、更海量,但优质内容供给不足,存在娱乐化、碎片化倾向。相比之下,传统的横幅标语、大喇叭广播等宣传方式,因形式单一、互动性弱,传播效果日渐式微。

  “面对新形势,我们创新宣传模式:传播载体向新媒体转型,借助短视频平台等实现宣传信息精准、快速、有效投送;传播方式向互动式升级,让群众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讲’,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收获;传播内容向乡土化聚焦,用乡音讲述乡亲们自己的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创新理念,《村闻联播》这档带着泥土芬芳的节目才得以诞生。”科右中旗旗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志国给记者讲解这档节目的创办初衷。

  为确保《村闻联播》节目各环节运行顺畅,科右中旗逐步建立起三级联动的运行机制——

  旗级层面,由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一调度,每年初制定全年计划,年中不定期召开选题调度会,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基层治理的新举措、文化生活的新气象、环境整治的新成果、移风易俗的新变化等内容,确定各个阶段的选题方向和节目重点。旗里还组建《村闻联播》栏目组微信群,由旗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和各苏木镇的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入群,既方便工作推进,也方便交流经验。

  苏木镇层面,成立由宣传委员、嘎查党组织书记、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制作团队,聚焦民生关切,及时搜集、甄选域内近期发生的有意义、影响力大的“村闻”信息,并对相应的内容进行采访和画面拍摄。

  嘎查村层面,由各嘎查第一书记、党组织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后备干部和群众担任主播,用乡里话播村事、说政策、讲道理,中间还会穿插一些民间俗语老话,淳朴、接地气的语言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了保证《村闻联播》的节目质量,每期节目从选题策划到上线播放,各个环节都严格审核把关,将党的理论政策、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巧妙融为一体,确保内容导向正确、通俗易懂,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着、受教育。

  “自拍摄《村闻联播》以来,我们镇里跟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各嘎查沟通选题很顺畅。农牧民群众也特别喜欢这种节目形式,如果能出现在这个视频节目里,他们觉得是一件特别高兴、特别自豪的事。总体来讲,这项工作开展得是比较顺利的。”高萨日娜说。

  节目编排有主题、有点评——

  让更多观众产生共鸣、愿意互动

  今年端午节前,在巴仁哲里木镇宝日根嘎查,十几名村民正围在一起专心听着农业技术专家为大家讲解黏玉米的种植技巧,包括怎样育苗、施肥、进行病虫害防治等。专家讲得通俗易懂,村民认真聆听,还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一旁,该镇党委宣传委员杨柳青与宣传干事常小燕,正举着口袋相机,将这些场景实时记录下来。当天,她们完成了3个选题的拍摄工作:庭院种植黏玉米的增收故事、蒙古族和汉族群众共迎端午的温情场景、热心党员李海虎的日常点滴。

  最终成片里,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同期声和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将3个故事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视频下方,还滚动着关于传播网络谣言、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的警示字幕。

  “村民在自家庭院里种植黏玉米,到了秋天,黏玉米不仅可以卖钱,玉米秆儿还可以粉碎做青贮,怎么算都是赚。”“一颗颗扎紧的粽子、一碗碗香甜的奶皮子、一个个软糯的豆包,都饱含着蒙古族和汉族群众团结与幸福的期盼。”“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平凡的农牧民党员用一点一滴的付出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在村语点评板块,宝日根嘎查党支部书记陈高娃的话语朴实动人。

  “以前我们做的短视频大多是普法、政策宣传这类内容,《村闻联播》上线后,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比如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带动文明新风的传播。”杨柳青说,现在每次拍摄《村闻联播》都充满期待与挑战——既期待讲好乡村故事,创作出高传播度的作品,又挑战不断创新内容,让宣传更鲜活、更有感染力。

  点开科右中旗《村闻联播》的视频号,可以发现每期节目大致有3个主题,时长基本控制在5分钟左右,同时设计了口语播报、滚动字幕、村语点评、风光展示等板块,表现形式上追求新颖、立体、层次分明,着力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主播播报时以村庄、田野、草场、棚圈等实景为背景,用一两分钟时间详细讲明热点事件或重点工作,同时将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新闻资讯制作成简短精练的字幕新闻在画面底端滚动播出。

  比如,在第26期节目的一则口语播报新闻中,巴仁哲里木镇铁力哈达嘎查党支部书记白玉文一边解说嘎查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边用镜头展现广袤无垠的草原、蒙古包样式的民宿、鲜嫩多汁的羊肉和豪迈奔放的歌舞。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里,压实禁牧工作责任、在辖区开展“四禁”巡查行动等“硬新闻”让观众对镇里、村里近期的“大事”能知晓、有印象。

  在村语点评板块,主播以唠家常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说理,结合正反面案例入情入理讲解,使群众在诙谐有趣的乡音土语中对理论政策可感可知,让文明风尚入心见行,进而带动乡风持续向好。

  “可以干、能干好、有利润、可发展的豆角产业项目,让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希望,伴随着茁壮成长的豆角幼苗,庄稼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让乡村共富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在第23期节目中,高力板镇好力宝召嘎查第一书记代山的村语点评,把“种豆角能致富”这个项目传播了出去。

  在每期节目的尾声,镜头都会带着观众“云游”嘎查——或是辽阔的草原牧场,或是兴旺的特色产业,或是热闹的民俗活动。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更让人直观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发展活力与振兴之美。在杜尔基镇双金嘎查的“云游”片段中,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往返穿梭,将沉甸甸的秧苗精准送至田间,七彩滑道、垂钓等娱乐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享受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不少村民在评论区留言,“变化太大,为我的家乡骄傲!”

  除了固定的节目板块,各苏木镇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节目形式。巴彦呼舒镇是科右中旗政府所在地,2024年以来已拍摄10期《村闻联播》,是科右中旗拍摄这档节目最多的苏木镇。随着《村闻联播》节目的逐渐推进,巴彦呼舒镇探索出特辑的形式,每一期聚焦一个主题,比如移风易俗、备春耕等,将主题挖得再深一点,让群众看得更透彻一点。

  今年4月,巴彦呼舒镇浩特化嘎查玉米种植大户布和白拉参与了播报备春耕的特辑。节目播出之后,许多农民通过各种渠道找他咨询种子化肥选购、农机调试等问题。“节目以特辑的形式详细讲解耕种知识,能带动更多农户改进耕种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布和白拉表示。

  “凭借特色的播报和点评,《村闻联播》不仅引起了苏木镇、嘎查村干部群众的关注,更吸引了兴安盟、全自治区乃至全国观众的共鸣互动。”王志国表示。

  晒的是成果,比的是实效——

  让基层干群从“跟着走”变为“抢着跑”

  记者在科右中旗走访调研时发现,无论是在家中炕头、田间地头,还是超市货架旁,农牧民们总能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观看这档“泥土味”十足的节目。《村闻联播》的播出,究竟为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2024年以来,额木庭高勒苏木拍摄了5期《村闻联播》。该苏木宣传工作负责人阿茹娜告诉记者,随着多期《村闻联播》节目的播出,当地群众对苏木重点工作的知晓度显著提升,节目内容已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也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变化。“通过节目,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众知道了巴彦敖包生态度假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纷纷前来游玩,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布拉格台嘎查在沙窝里建起生态园的故事,让不少农牧民主动加入到治沙队伍中来;还有查干宝浩嘎查的志愿者故事,激发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回顾起《村闻联播》播出后的效果,阿茹娜如数家珍。

  无独有偶。近两年,在《村闻联播》等的持续推动下,杜尔基镇的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不小成效。杜尔基镇杜尔基嘎查“两委”委员李世成告诉记者,今年春天,当瘫痪在床两年的母亲去世时,他选择了丧事简办,小范围举办宴席。他说:“《村闻联播》经常宣传移风易俗的内容,我又是党员干部,就想着以身作则。另外,我们家族比较大,平时没少互相照顾,大操大办确实负担重也浪费。”

  杜尔基镇党委宣传委员赖玉峰介绍,过去当地农村人情来往是很大的支出,除了婚丧嫁娶,还有乔迁宴、满月宴、升学宴等各种名目的宴席,甚至还有在37岁、49岁等本命年节点办的酒席,“家家都挺烦恼的,不走动还不行”。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前不久,德勒图乌苏嘎查一对新人践行“零彩礼”新风尚,娘家还陪嫁了两头牛和1万元现金,这与过去动辄10万元起步的彩礼习俗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推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村闻联播》在强化干群工作法、增进干群感情上也成效明显。谈起第一次出镜的经历,双金嘎查第一书记王志勇说:“站在镜头面前宣传嘎查,既锻炼了口才,又提升了业务总结能力,对治村有很大的帮助。”巴彦呼舒镇党委宣传委员希吉日则认为,《村闻联播》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项内容,这种方式更加灵活,跟基层的联系更加紧密,取得的效果也更接地气,还能有效改善干群关系。她说:“这项工作让我认识到创新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也启发我以后多站在群众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开展工作。”

  《村闻联播》更是一方“擂台”,比的是干劲,赛的是实绩。各嘎查通过节目晾晒工作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杜尔基镇杜尔基嘎查党支部书记刘建民说:“通过《村闻联播》,各嘎查可以看到其他嘎查的特色,互相借鉴和学习,感觉非常好。”

  科右中旗社会工作部部长苏雅拉图告诉记者,在工作推进中,经常能够听到“我们嘎查也不差,为什么他们能拍,我们不能拍”的“吐槽”,以及“下期节目一定要把我们苏木的新变化拍进去”的主动请缨。这种“以晒促干”的机制,让基层干部和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从“跟着走”变为“抢着跑”。

  讲好“小故事” 唱响“大合唱”——

  推动媒介赋能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

  记者在采访中真切感受到,《村闻联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既顺应了农牧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又通过内容创新提升了传播效能,实现了媒介赋能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而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6%。在这种背景下,科右中旗的《村闻联播》实践表明,新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工具,更能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

  从“蹭饭书记”到“喊麦治村”,从“云端村晚”到“数字村务”……当前,中国乡村“媒介化”的社会环境正在成为现实,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融媒体技术在乡村社会广泛普及,农民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愈发依赖于移动互联的即时通信工具。传播媒介与乡村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不再单单以中介的形式渗透、嵌入融合到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而是逐渐形成了以融媒体技术为依托的媒介场景,重构乡村社会生活。融媒体传播媒介场景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的交往、生活场景。如何在融媒体场景下组织、整合有效资源,对乡村振兴进行新的探索实践,也亟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新的媒介场景中,以农民为主体的参与和实践,更要依托对乡村变迁中的社会关系更深入的认识。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刘兆军认为,科右中旗《村闻联播》赋能乡村治理的案例中,有三点值得借鉴。第一,要积极探索落实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引导农民从“旁观位”走进治理、走向“C位”。村干部发挥示范、组织、协助作用,将话筒和镜头交给更多群众,信任他们的智慧和表达,使农民群众不再是“看着干部干、依然有抱怨”的旁观者,而是在治理关键环节自己讲、自己拍、自己评的主角。第二,要将乡村治理的“大目标”具象化为“小故事”。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将国家政策、文明新风、治理要求潜移默化地传递到田间地头和农牧民心头,将移风易俗、民族团结等抽象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对乡村善治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第三,要将实践探索纳入健全的县乡村三级联动体系之中,利用新媒体赋能夯实乡村治理共同体。在科右中旗的《村闻联播》实践中,旗级层面制定标准规范、提供技术支撑;苏木镇层面统筹资源、培训骨干;嘎查村层面发动群众、采集素材。这种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党组织的组织力转化为治理引领力,行政资源的整合力转化为治理支撑力,群众参与的创造力转化为治理内生动力。

  放眼全国,与科右中旗《村闻联播》类似的创新实践也有不少,比如浙江省海宁市的乡村播报机制、广东省清远市的“乡村新闻官”、四川省的“川善治”平台……这些媒介赋能乡村治理的探索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宣传形式,更在于探索了一条新媒体时代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以媒介为纽带,更好地连接政府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