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极端旱涝灾害发生机理改变,其频率、强度、时空分布呈现明显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系统性、叠加性、级联性风险进一步加大。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精准预报”“精密防控”“精细服务”已经成为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乡村生态改善,筑牢农业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要素。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农业实践表明,农业涝灾有其特点,农田地表长期滞水或遭受地下水浸渍,还原作用强烈,土壤层理化性状恶化,水、热、气和养分失调,影响作物生长甚至危及作物存活,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涝渍灾害的威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方粮食产区涝渍减灾应对技术及装备”项目以涝渍灾害应对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无缝隙为目标,提供高质效的农业涝渍灾害防灾减灾服务,保粮食安全、助农业发展、促乡村治理。
一是统筹涝渍灾害防控服务数智平台软实力与专业装备硬实力的均衡性,推动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实现“精准预报”。立足农业生产基本需求,聚焦数智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涝渍灾害“预测、预报、预警、预演”(四预)信息精准发布能力。项目整合应急管理、防洪减灾、工程调度知识体系,获取卫星-低空-地面一体化感知数据,联合农业、水利、遥感、人工智能、农机等领域专业人才,采用“云+端”技术架构,研发涝渍灾害精准防控服务系统,搭建涝渍灾害防控服务一张图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嵌入式”服务,满足农业、水利、应急等多元化需求,实现与粮食产区涝渍防控工作融合发展。
二是围绕粮食产区涝渍灾害发生特点,开发构建面向用户需求的专业农业涝渍灾害防控服务的三“抗”技术体系,实现“精密防控”。首先,揭示涝渍灾害机理,科学指导“抗”涝渍。项目着力构建一套“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作物防灾减灾集成技术模式与管理体系,通过App、媒体和纸质,分作物、分行业、分灾种进行及时精准服务,科学指导抗灾生产。其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高效“抗”涝渍。项目建立并持续优化行政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针对重点县(市、区)重点区域开展服务指导,做到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工作组和技术服务,帮助当地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部门协调上下联动“抗”涝渍。项目积极调动省级农业发展中心、省农科院、企业和村支“两委”力量,省级组调派技术服务组落实一县一组包片指导,各级农技人员深入一线,落实落细作物抗灾技术措施。
三是强化多学科、多部门跨界融合,深度整合数字政府、智能生产、智慧生活,共同打造涝渍灾害防控服务“朋友圈”,实现“精细服务”。项目旨在加强重点区域和主要粮食产区,以及农业、水利、应急等行业的防灾减灾服务,强化递进式服务,提高靶向服务能力。从机制设计来看,政府层面强化防汛减灾主体责任,统合省级农委办、农业农村厅建立灾害防范长效响应机制,联合气象、灾害和农业等部门成立指导组、专家组,联系各地抓好汛期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针对关键作物生长时期,在全区域开展灾害全覆盖安全生产评估,排查风险隐患,制作农田渍涝风险预警图,并开展针对性防灾减灾策略布局,做好预报预警。在农户和粮食生产企业层面,强化汛前准备,提前清理沟渠和田间“三沟”,确保“防”在灾前。针对区域排灌能力,建立灌排泵站,确保关键时刻“用得上”。在粮食作物选取层面,种植耐涝渍品种,并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灾害等级,结合下垫面实际情况,构建涝渍灾害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体系,搭建基于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涝渍灾害“四预”防控平台,结合明暗一体开沟、土壤改良剂和植物生长调剂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态协同防控措施,科学指导农户抗灾生产。
涝渍灾害项目团队从涝渍防控智能化防控技术体系研发,到推出定制化涝渍防控技术服务体系,再到不断扩大涝渍服务“朋友圈”,构建普惠的涝渍灾害防控“神农”医坊,搭建农业防灾减灾工业化、智能化和商业化服务体系,打通涝渍灾害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农业防灾减灾科技工作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使高质量项目研发成果持续涌现,粮食产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权益保障切实改善,农业防灾减灾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作者:雷添杰 徐得泽 王嘉宝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