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辽宁铁岭:推广典型案例 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杜娟
  • 作者:于险峰
  • 2025-07-15 23:16:45

近日,辽宁省铁岭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座谈会,听取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分析存在问题,明确下步工作方向、工作任务。会议提出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总结推广开原市业民镇三寨子村、昌图县大兴镇等典型案例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体提升。

铁岭市市长张宝东强调,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实施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积分制”“门前三包”等制度,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昌图县大兴镇: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净化整治长效工作机制

大兴镇位于昌图县中西部,区域面积79.79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9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500户。近两年来,大兴镇坚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净化整治长效工作机制,主要做法如下:

找准问题,明确方向。方向永远大于努力,方向正确,事半功倍。针对农村垃圾难治理、易反弹的问题,大兴镇以全面推广农村垃圾“五指分类法”为抓手,将镇村从垃圾“清理者”变为垃圾“管理者”,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降低治理成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由“一时干净”向“持久整洁”转变。打好垃圾分类“人民战争”。要想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必须让群众参与进来,不能存在“镇村在干、百姓在看”的现象。为此,大兴镇拆除了所有垃圾池,倒逼垃圾分类落地,号召全镇百姓“自扫门前雪”,从自家做起,将垃圾分成五类,努力做到“户分类、户处理、不出院”,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推进环境整治。

加强宣传,转变思想。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兴镇统筹调动镇村干部和人民群众两方面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提高镇村干部思想认识。镇党委、政府强化组织和教育引导,不是在镇会议室给各村书记开会布置任务,而是带领镇机关干部下沉到村入户,逐村逐户摸清情况,做到发现问题、现场办公。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认识。在宣传鼓励上坚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针对部分百姓不认字,认字的不爱看、没空看,发宣传单收效甚微的实际情况,全镇安装了134个大喇叭,实现“村村通”。深入开展“走千家、进万户”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组织镇机关干部走遍全镇所有农户,挨家挨户以唠家常的形式宣传“五指分类法”,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并积极参与进来。学会“借力”“引力”。大兴镇将每年6月份定为文化月,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环境整治工作结合起来。今年5月28日,大兴镇举行了第四届乡村文化节启动仪式,期间各村志愿者将环保知识和理念、垃圾“五指分类法”编成三句半、情景剧等节目,让农民自己来宣传环保、重视环保,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改变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

突出重点,示范引领。农村环境整治应遵循乡村自身特点,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用有限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成果。坚持重点突破。大兴镇举全镇之力狠抓畜禽粪便还田和柴草管理,仅做好这两项工作基本上可减量垃圾近90%。一方面,抓好畜禽粪便还田,对全镇畜禽养殖户逐户“攻克”,建立了还田台账,“一户一策”“一户一档”明确冬夏还田地块;另一方面,在柴草管理上,引导家家户户取暖用多少柴草拉回多少,拉回来后都入院并堆放整齐,其余的打包进行资源化利用。抓好示范村、屯、街、户建设。全镇设卡娄、后兴隆沟2个示范村,每个村设1个示范屯,每个示范屯设1个示范街,每条街设1个示范户,充分发挥这些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创新理念,务求实效。大兴镇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理模式,让农村环境整治降成本、易实施、受欢迎,让整治成果看得见、管得久。实行街内垃圾不落地收运模式。更新垃圾收集方式,变居民扔垃圾为镇清洁队上门收垃圾,拆掉所有垃圾池、不设垃圾桶。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坚持“见缝插绿、以绿挤脏”的原则,持续推进村屯绿化美化工作,升级乡村“颜值”。在绿化方面,发动群众在自家门前空地上栽植鸡心果树、苹果树、桃树、杏树等果树,实现春季看花、秋季观果。在美化方面,号召各村百姓年年栽花种草,卡娄村于去年引进了宿根花卉欧石竹,今年春季成效非常好,已在全镇进行推广,各村于6月初共计栽种10万株,努力实现一年栽种、多年美化的目标。

长效管护,巩固成果。大兴镇坚持将“当下治”与“长久立”有机结合,构建了“制度引导-网格管理-督导促进-群众自治”的良性闭环机制,做好环境整治后半篇文章。注重制度引导。重新梳理并制定下发了《大兴镇各村绩效考核标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值比例提高至20%,包括畜禽粪污还田、村屯绿化、志愿者团队建设和常规工作4个方面,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落实网格管理。将农村“三员”等人员纳入网格,将每一个屯、每一条路、每一条河责任到人、任务到户,做到垃圾管理常态化。强化监督管理。大兴镇成立了专项监督检查组,以干净整洁为标准,坚持每月检查、每季度巡查、不定期突击暗访,持续跟踪监督。坚持群众自治。鼓励各村持续发展壮大志愿者团队,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主体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力争每个村民小组建立一支,最终实现村屯环境自治自管的目标,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开原市业民镇三寨子村:网格化管理破解畜禽粪便处理难题

业民镇三寨子村位于“二西线”沿线,土地面积3500亩,户籍人口1050人、365户,其中村内常住人口336人、185户,养殖肉牛92户共计2220头,占全村户数比例49.73%,该村已有30多年的肉牛养殖历史,以往养殖户都是散养,养殖粪便村内、路边随便堆积,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成为肉牛业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三寨子村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内基本无粪堆、垃圾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主要做法如下:

网格化管理。三寨子村两委班子与养殖户通过多次讨论研究,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党员养殖户张海东为表率,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治理,畜禽粪便集中堆放统一管理。在模范党员的带动指导下,村内养殖户都购置了电动翻斗三轮车作为运送畜禽粪便的工具,有效地提高了畜禽粪便的运送效率。

改变养殖方式。全村养殖户由之前的散养方式全部改成庭院养殖和养殖小区集中养殖。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养殖项目,在村外新建养殖小区,由村委会统一负责水、电和粪便清理等,养殖户各自经营喂养,通过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可减少人工成本,方便统一管理和集中收集清运养殖粪便,减少污染。

养殖粪便堆肥发酵还田。三寨子村养殖量相对较大,产生的畜禽粪便一是运到村外堆粪场地待转运集中处理;二是运到自家地头待还田。今春,镇包村工作队、村干部入户宣传,要求养殖户将畜禽粪便运到地里还田,避免在院内及村里堆积。同时建立还田台账,每家养殖户要明确自己的还田地块、暂存地点等,各养殖户在自家农田地头设堆粪点,春耕之后至秋收之前的粪便堆放暂存,秋收之后至来年春耕之前再将粪便还田。今年,三寨子村在村外新建畜禽粪便堆沤点1个,养殖户清理出的牛粪也可送至村级堆沤点。堆肥过程中形成的高温环境,能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经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后,即成为有机肥料,直接用于农田施肥。堆肥处理具有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村内空地实施美化绿化。三寨子村通过整治人居环境,推进“三堆进院”,对村内外、道路沿线的垃圾杂物、柴草粪堆等集中进行了清理清运,彻底整治乱搭乱建、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村内禁止粪便临时堆放,并将原来的村内空地、农户房前屋后和路边等堆放地点都进行植树、种花,村民自觉性也得到提升。今年春季,业民镇统一购买了树苗,分发给各村及村民栽种在空地上。以前恶臭扑鼻、蝇虫乱飞的场景,变成现在的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唤醒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推进蚯蚓田(牛粪无害化处理)项目。三寨子村计划利用村集体土地开展试点,将蚯蚓田(牛粪无害化处理)项目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改善治理环境的重点项目。目前,村内蚯蚓养殖基地面积5亩,并新建长42米、宽8米的蚯蚓养殖大棚一栋。冬季可将蚯蚓转移到大棚内,利用牛粪养殖蚯蚓,每年预计使用牛粪1000吨,既解决了牛粪处理问题,也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