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甘肃省通渭县,庄稼长势喜人,田野充满生机。天刚亮,喝过罐罐茶,陇川镇张沟村种植大户张永华就发动起那辆陪伴自己多年的“伊兰特”,朝着田地赶去。
“得看看,玉米有没有起病?”不一会儿工夫,他便来到了玉米地里。眼前,高过人的玉米在风中簌簌作响,行间的黄豆长势正旺,这千亩复合田,正是这几年他精心耕耘的“重头戏”,满目葱茏映照着他眼中的丰收信心。
50岁的张永华是土生土长的农民。2016年之前,他一直在内蒙古当包工头。随着父母日渐年迈,加上长时间的在外漂泊,让他没有归属感,返乡的念头愈发强烈。2016年,他积极响应政府复耕撂荒地的号召回到家乡,办起合作社开始种地。
起初,他承包了400亩撂荒地种植花椒。看着花椒树渐渐挂果,他又流转更多土地拓展种植品类。目前,他的合作社已拥有1600亩土地,其中花椒400亩、苹果100多亩、玉米1000亩、小麦100多亩。这些产业不仅有效盘活了撂荒地,更让本村及周边四五个村的村民有了务工的去处。
“增产的就是黄豆。”站在玉米与黄豆中间,张永华详细介绍了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模式,他说相比一垄地膜点两行的单产玉米种植模式,复合模式采用两垄玉米搭配一垄黄豆,且一垄地膜可点三行玉米。“这样调整后,玉米的总颗粒数不会减少,还能额外多种两垄黄豆,能多收入400元,化肥钱就省出来了。”
今年是张永华种植玉米套种大豆的第三年,效益稳定,面积始终保持在千亩左右。根据当前的长势来看,今年的产量不会低于去年的。他说,他要年年种下去。今年,为提升效率,他还购置了两台玉米茎穗兼收机。
“以前收1000亩玉米要好几十号人,现在两台机器就搞定。”张永华介绍,新机器能一次性完成玉米脱粒归仓和秸秆粉碎装袋,快速又干净,极大解放了人力。
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张永华也摸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今年前半年雨水少,他的玉米却能长到3米高,秘诀在于他善于“抢墒”。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抢墒是收成一半的保障,”张永华说,今年开春,地刚解冻,他就组织多台大型机械全力投入覆膜保墒,这对于干旱少雨的年景来说尤为关键。“最近这几场雨,刚好接上茬,前期少雨对玉米影响不大。”
“同样的种地人,亩产从一千斤到两千斤,差别就在舍不舍得投入、用不用心管理。”张永华把种庄稼比作陪孩子读书,要日日关注、时时操心。他的土地也回报了他的付出:“去年我的苹果每斤卖到了5.2元,花椒的收入很可观;最近收割的小麦还在晾晒,就被附近乡亲订购完了。”
1600亩地,怎么丈量?“三湾四咀两沟”的山川梁峁,怎么走?张永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天跑。从早跑到晚,从春跑到冬。这份勤勉与精细管理,也换来了可观收益。“除了农药、化肥和人工等100多万元的开支外,我还能净赚三四十万元。”张永华含蓄地说。
从城市归乡十年,张永华在土地里扎下了根,也收获了满满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五十岁的人睡在自家炕上很踏实,跟老人一起吃饭也格外香。”他说,自己虽未身处北上广,但感觉“跟在那里一样好”。
作者:李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