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国际图片 详情
当农耕文化遇见数字科技

《耕织图》引全球共鸣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姚雯祎
  •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震宇
  • 2025-07-16 08:56:35

正在举行的大阪世博会上,中国馆凭借其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东方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中国贸促会发布的大阪世博会官方宣传片中:当观众步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动态艺术光幕圆盘,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影像循环播放,其光影正好投射在对面的田园画卷上——《耕织图》展项。良田桑竹之间,男子浸种耕地、女子练丝织布的劳作场景轮回变换,配以水车与纺车的机械传动声,在祥云与山石的映衬下徐徐展开……

“我们以中国古代《耕织图》册页为蓝本,以多媒体造景画壁的形式,构建出一幅二十四节气中的动态耕织画卷。作品借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以及山水画的美学风格,细致地呈现了古代农耕与纺织过程,生动表现了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耕织图》展项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介绍道。

观众在中国馆展项《耕织图》前驻足观赏。中国贸促会供图


800多年前,南宋於潜县令楼璹为了劝农耕桑尽访全域,绘制了《耕织图》长卷。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图文并茂形式,全面、系统、完整地描绘江南地区水稻耕作和蚕桑丝织生产过程的作品,它直观形象、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桑生产工具技术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百姓的推崇,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耕织文化杰出代表”。

“历经南宋、元、明、清等多个版本的演绎,这次大阪世博会的《耕织图》是二次创作,整体上借用了清代后期《耕织图》的23幅‘耕’和23幅‘织’整体画面作为灵感源泉。”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陈单位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李怀生说。

源远流长的《耕织图》不仅记录着悠久灿烂的中华农耕历史,也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态文明观。

据悉,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为叙事主线,而《耕织图》展陈被放在了“天人合一”这一单元里。

在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耕织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臧军看来,《耕织图》不仅记录了传统农业的生产规律,更通过具象化的劳动场景诠释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画卷中的农事活动严格遵循节气更替,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还有老者送茶、妇女备餐、青壮年分工协作等集体劳动图景,这种互助合作的模式生动展现了传统农耕社会的分工协作体系,本质上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理念的诠释。”

不仅如此,《耕织图》自诞生后还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东南亚和欧洲,尤其是对本次世博会的主办地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臧军介绍,《耕织图》传入日本后作为描绘的范本,被用于屏风、障壁等装饰场景之上,深刻影响了其本土绘画艺术风格。以《耕织图》为样本制作的《四季耕作图》,在摹仿基础上融入日本当时耕织生产的场景与操作细节,又反过来用于指导日本耕织生产实践。

正如在大阪世博会上,常有日本观众为《耕织图》驻足,感叹曾在屏风、壁画中见过同类农耕画作。中国馆展陈的动态《耕织图》依托这一历史渊源,让中外观众重温几百年来共享的农耕记忆,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臧军认为,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耕织图》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取之不竭的宝藏。应该将《耕织图》文化全面融入当下的生活,并利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本次大阪世博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将静态农耕图景转化为动态长卷,使传统农耕文化突破时代与文化的界限,在全球语境下焕发新生。”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