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要为的,是为乡村带来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要干的,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不能为的,是“大包大揽”,仅仅低成本地使用乡村的土地资源。不能干的,是利用自己的“高效”优势抢走农民赖以生存的活计,把农民挤出农业产业链。
即便不是在我们已经走进的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也早已有了这样的常识,“全自动”是比“半自动”更先进的。
1978年,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出了全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一时间,千家万户心向往之。就在6月28日,特斯拉交付了全球首辆全自动驾驶汽车,标志着人类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笔者近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庄坪镇的赵家岸村采访时,却遇到了一件怪事,“不差钱”的企业主高瑜主动放弃了高效便捷的“全自动”,在自己的菌菇工厂里安装了一条半自动的菌棒生产线。
在高瑜眼里,为什么“半自动”胜过了“全自动”?
高瑜告诉笔者,因为公司设在村里,要给周边的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半自动的生产线可以完成配料、混料和菌棒塑形等工作,把菌棒套袋和搬运的工作留给人工完成——“对于我来说,把购买全自动生产线的钱变成工资发给农民,成本没有增加,对于当地的群众来说,这是厂里百十来人每人每月一两千元的收入。”
设备是“半自动”的,高瑜把企业也做成了“半个”,只负责生产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菌棒,将菌菇种养的环节留给当地十几个家庭农场,然后对农民生产的菌菇进行托底式收购。
笔者深深佩服这位企业主的“半”“全”之道。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一位政协委员汇报“万企兴万村”的工作时,关切地指出,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他又进一步叮嘱,资本下乡,要把投资投到点上,南辕北辙不行,要真正做到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要把投资投到点上”,总书记的嘱托,既是对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的殷切希望,也在提醒着资本下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为的,是为乡村带来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要干的,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不能为的,是“大包大揽”,仅仅低成本地使用乡村的土地资源。不能干的,是利用自己的“高效”优势抢走农民赖以生存的活计,把农民挤出农业产业链。
要遏制这种冲动,对于进入乡村投资兴业的社会资本来说,并非易事。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每一位到乡村创业的企业家、“新农人”,也都抱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期望,联农带农殊为不易。一方面,农民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参差不一,要获取农民的信任、带动他们进入一项产业跟着自己干,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心力。另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日新月异,用机械代替人力不仅高效,甚至成本更低,如今在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土地上,用一台无人机代替十几个乃至上百个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已经十分常见。当然,这并不是说发展农业要拒绝“高精尖”,拥抱“肩背手扛”,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发展阶段,年轻人多的乡村,大可拓展“飞防手”“乡村主理人”等新兴岗位,在留守老人、妇女居多的乡村,就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就业门槛,在产业发展中为他们留好一席之地。
遏制这种冲动的回报是值得的。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乡村振兴也必然首先是农民的振兴。社会力量进入乡村,要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融合在一起,才有发展的后劲。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分摊企业风险,更有利于形成关系密切的发展共同体,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前文中提到的高瑜就是一个范例,在处处“效率优先”的当下,她的菌菇科技公司因为同当地农民紧紧绑定在一起而“慢”了下来。在这种“慢”中,农民跟着高瑜适应了标准化、科技化种植,不仅把达到出口标准的食用菌交给她销售,深受中高端市场欢迎的葡萄、西瓜、西红柿等农产品的销售工作也一并交给了她。即便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这几年里,高瑜的企业也保持着每年最低200万元的经营净利润,用她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把农民能干的事都干了,那我们来乡村的意义是啥?”
社会力量下乡,一定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资本与乡村的共同成长,关键在于参透这“半”“全”之道。农村天地广阔,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外来的社会力量与土生土长的农民都将大有可为。
作者:郭少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