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片被岁月铭记的红色土地——天桥沟。这里层峦叠嶂、林海苍茫,既是风景秀丽的自然景区,更是一座矗立在天地间的精神丰碑。八十余年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天桥沟浴血奋战,用铮铮铁骨和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日寇的新长城。如今,散落山间的抗联遗址与肃穆的纪念设施诉说着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鲜活课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在不抵抗政策下沦陷。但不屈的中华儿女并未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等相继崛起,最终在1936年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武器简陋、缺衣少食,兵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于深山密林坚持抗战十四年,歼灭日伪军22.4万人,有效牵制日本侵略军精锐,配合全国全面抗战,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民族英雄。
天桥沟正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1934年7月,杨靖宇将军率抗联第一军进驻此地,建立了辽宁地区首个红色政权——四平乡民主政府,以这里为根据地展开抗日斗争。“南杨北赵”的传奇在这里书写:杨靖宇与赵尚志的抗联主力遥相呼应,在四平街(现在的天桥沟)等地主动出击,多次冲破敌人围剿,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沉重打击侵略者。至今,抗联遗址仍保留着密营遗迹,那些被战火熏黑的岩石、隐蔽的防御工事,仿佛还回荡着战士们的呐喊与枪炮声。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杨靖宇将军已经战至孤身一人,并没有畏惧敌人选择投降,双方一番激战后,杨靖宇将军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杨靖宇牺牲后,凶残的敌人为了邀功,用铡刀将英雄的头颅铡下,用军刀剖开英雄的胃肠,他们想知道这个让他们伤透脑筋的对手,究竟是靠吃什么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如此英勇善战。结果让他们惊呆了,从英雄胃里剖出的是草根、树皮和一团团棉花,竟然没有一粒粮食。连在场的日寇指挥官都不得不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在场的所有日本兵都流下了“男儿之泣”。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十四年浴血奋战的历史,如今在天桥沟化作可触摸的精神坐标。这里已成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习者前来追寻足迹。当人们漫步纪念广场,仰望杨靖宇将军的塑像;当双手触摸抗联密营残留的土炕,感受深山里的凛冽寒风,便能深刻理解何为“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民族气节,何为“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见习记者 庞维双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