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中,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韩克武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掠过粼粼水面。屏幕里,一座精心构筑的“绿岛”静卧碧波,燕鸥翔集,芦苇轻摇,雏鸟啾鸣。“镜头拉近点,看那燕鸥窝里,蛋好像又多了几只!”韩克武的声音透着欣喜。这座生机盎然的“绿岛”,正是今年5月落成的生态浮岛,它不仅成为万千水鸟钟爱的“栖息驿站”,更是宁河区以高水平生态修复赋能乡村振兴、绘就城乡融合绿色画卷的生动实践。其背后,是巨额投入的魄力、科技支撑的智慧与城乡共享生态福祉的坚定追求。
作为全球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古海岸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肺”之称。守护这片生态瑰宝,就是守护城乡发展的根基与未来。近年来,宁河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全力实施苇海修复、生物链恢复与构建等“十大工程”。成效斐然: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大幅增长50%,水质显著提升,稳定达到国家V类标准要求;十年间,湿地鸟类记录从182种跃升至25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如东方白鹳、白鹤等增至61种,年栖息量更从20万只激增至近50万只;野生植物种类也丰富到162种。一度受损的七里海,重归“宁静之美”。
“来之不易的修复成果,更需精益求精的守护。”七里海管委会生态保护管理科刘静道出了建设生态浮岛的初衷,“我们发现,丰水期涨水淹没滩涂植被,枯水期裸露泥地又让水鸟无处落脚,开阔水面也难形成连续的鸟类栖息链条。”生态链的“断点”,成为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瓶颈。转机出现在一次与国家林草局下属科研单位的对接中,“生态浮岛”技术进入视野。“这正解了我们的难题!”刘静说。契机在2023年底到来,通过天津市法院申请到的生态公益基金,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持。
据了解,七里海原有20处自然鸟岛,但在广阔水域大规模架设人工生态浮岛尚属首次。这座耗资140万元、面积近400平方米的浮岛,采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匠心打造了功能各异的生态分区:游禽生境模块,种植香蒲、千屈菜等挺水植物,为中华秋沙鸭、小天鹅等提供理想的觅食与隐蔽空间;涉禽生境模块,底部铺设仿生卵石基质,完美适配白鹤、黑鹳等长腿涉禽的站立与休憩需求;蛙类生境模块,精心设置便于上岸的缓坡通道,为两栖动物提供安全的庇护所;鱼类生境模块,通过人工鱼巢和生态鱼礁设计,为不同鱼类营造了繁殖与栖息的理想环境。
“这座浮岛设计寿命15年,几乎免维护。植物从水体自然吸收养分,反过来又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刘静欣慰地介绍,“现在,燕鸥、苍鹭纷纷来此筑巢孵蛋,野鸭、红嘴鸥也常来驻足停歇,它真成了水鸟们信赖的新‘驿站’。”生态浮岛的成功,迅速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七里海管委会主任田秀静表示:“新建浮岛的显著成效,是一次生态保护的成功探索。今年,我们已成功申请到中央专项资金,计划再建一座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让这份生态价值持续延伸,惠及更广。”
无人机完成巡检缓缓降落,金色阳光洒满无垠的苇海。此起彼伏的鸟鸣是湿地最动听的乐章,远处,新生的生态浮岛宛如碧波上随风轻漾的“绿绸”,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在七里海,生态修复的笔触正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持续深入的生态保护,不仅让这片古老湿地焕发蓬勃生机,吸引着万鸟翔集,更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巨大的生态红利,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惠及京津大地的宝贵绿色财富。碧波之上,更多的“绿色奇迹”正在孕育,静美水域中蕴藏的蓬勃生命力,正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不竭的绿色动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