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村合作经济 详情

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农户“轻装种粮”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赵天浩
  • 作者:祖爽
  • 2025-07-17 16:42:44

7月,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的玉米地里绿意盎然,一株株玉米苗出苗整齐,长势良好。“6月5日,合作社的小麦全部收割完,紧接着就种下了玉米。这几天下了几场小雨,也让玉米苗喝饱了水。”天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海燕在田埂上踱着步,“合作社小麦亩产达到了650公斤,服务的小农户亩产基本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小麦的丰收也让我们对玉米的产量充满期待!”

6月以来,全国各地夏粮陆续收获。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运粮车穿梭不息,烘干设备高效运转……一幅幅夏粮丰收的画面,也是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挑大梁的生动缩影。

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粮油作物单产等方面作用显著,成为各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抓手,进一步推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端稳“中国饭碗”增添坚实底气。

6月初,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江兆村的麦地里,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割机正在收获小麦。 祖爽 摄

统筹分散化零碎式服务需求 助农降本增效

  6月2日,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江兆村的麦地,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麦穗被卷入割台,收割、脱粒、清选一气呵成。其中一台收割机的驾驶室里,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冯益强神情专注,汗水早已浸湿了后背。

  冯益强驾驶的是一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日作业能力可达150亩。七八个小时一晃而过,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收割过的麦茬地上,冯益强跳下农机准备收工。“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后,机械化作业效率更高了,我们也不用一家一家跑了。”冯益强笑着说。

  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介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目前已发展多环节托管3万亩。“合作社建立了农机、农技、植保、水电4个专业服务队,实现种子、化肥、农药、耕、种、收、管理、粮食回收、销售‘九统一’。依托规模化经营,与农资厂家洽谈直购,亩均可为农户减少农资投入55元。”薛强说。

  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自身的组织能力和示范效应,有效统筹了小农户分散化、零碎式的服务需求,把分散化小农户集中纳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区域或产业单元,进一步发挥统一经营、服务带动的作用,切实解决小农户一家一户“不会种”“种不好”的问题,助力农户降本增效。

  “夏收夏种‘双抢’时段,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潭城乡仙塘村早稻收获现场,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间穿梭作业,潭城乡省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金根站在田埂上调度,向记者介绍,“从6月26日开始收获早稻,收完后安排轮式拖拉机进地翻耕,紧接着进行晚稻插秧。与此同时,服务中心还要替有需求的农户烘干水稻,几项工作同时进行,简直忙得‘脚打后脑勺’!”

  近年来,潭城乡省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行单环节、多环节托管服务模式,服务面积已达1.1万余亩,辐射周边10余个乡镇。1万多亩的土地想要顺利度过“双抢”关键时期,离不开提前规划与统一组织调动。“哪个地块什么时间种的水稻,啥时候应该收,我们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这样才能有效调度农机。”李金根说,“今年服务中心主推种植‘优郁香’‘井冈软粘’等优质稻品种,水稻产量不错,服务的农户平均亩产可达650公斤,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

  今年3月中旬至5月21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而这段时间正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期。面对小麦生长关键期的旱情,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帮助农户抗旱浇麦,组织优势更加凸显。

  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种植户王帅的1000亩小麦早已收割完毕。这是他和联运农机合作社合作的第6年。“在小麦生长期,面对旱情我还是有点担心的,但是合作社及时帮我解决了灌溉难题。”王帅表示,“我算过一笔账,把播种和灌溉两个环节托管给合作社,每亩服务费用只需70元。如果自己去外面雇人干活,雇1个人1天就需要付80至100元的费用。”

  “我们总共调配了4台喷灌机来浇王帅的地。喷灌机浇完一遍后,合作社工作人员会再仔细检查,有些边边角角没浇透的,再帮着进行人工灌溉,最终产量几乎没有受到旱情影响,亩产达到600公斤。”联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时小杰说。

7月初,永丰县潭城乡省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潭城乡仙塘村收割水稻。 受访者供图

示范带动推广增产措施 助力单产提升

  走进朱修合家庭农场位于安徽省灵璧县黄湾镇单营村的仓库,麦粒已经堆成一座座小山。“6月6日,我们已经把小麦都收完了,3.5万公斤的优质麦订单已经交付,还有4万多公斤小麦直接在地头装车出售了,剩下的几十万斤小麦全部入库,看着麦子入仓,心里才算真正踏实了!”家庭农场负责人朱修合的嗓门提高了好几个度。

  “虽然受到干旱和冰雹影响,但小麦亩产仍然能有550公斤左右,希望明年能顺利冲刺亩产700公斤这个目标!”谈到小麦的产量,朱修合的语气里虽有遗憾,但更多的还是期待。

  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家庭农场在良种、良机、良法等方面综合发力。“目前‘郑麦136’和‘烟农1212’是家庭农场两大主打小麦品种。”朱修合告诉记者,“要想提高小麦产量,机收减损必须跟得上。家庭农场现在用的收割机是纵轴流机型,机器马力大、割幅宽,配合智能监测技术,每亩地能多收10来斤小麦。”

  前不久,家庭农场刚刚完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播种,通过合理扩行缩株,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4500至5000株提高到5000至6000株,大豆亩均基本苗保持在1万至1.2万株。

  目前,家庭农场为单营村320余户农户提供统一发放种子、统一采购农用物资、统一防治作物病虫害、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社会化服务,并将提升单产的经验做法应用到农户田块中。“我家有14亩地,这几年跟着家庭农场种植‘郑麦136’。他们帮我协调农机进行播种和收割,告诉我田间管理要点,小麦亩产最高达到过650公斤。”单营村村民季化玲表示。

  走进天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机仓库,拖拉机、播种机、浇地喷灌设施、自走式大型喷灌机等应有尽有。“这些机械能够实现粮食随时收获,就地入库,减少机械混杂及损耗。”赵海燕说,“除了应用先进农机外,深耕耙压整地、镇压保墒增墒、‘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也是小麦单产提升的‘法宝’。”

  赵海燕在合作社内部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对种子、农药、化肥统一采购,专人负责,带动合作社成员率先提升单产后,再去带动更多小农户。目前,合作社可以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赵海燕表示:“我们目前采取的是‘点单式’的服务方式,单环节服务的价格也都低于市场价。例如,机耕的服务费是每亩30元,无人机‘飞防’的服务费是每亩3元。”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柏乡三村的农田里,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社员把收获的土豆装袋。 受访者供图

构建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 共享增值收益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稳定提升了粮油作物的产能与品质,为稳产增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服务内容也逐渐由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构建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7月初,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中塘村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的水稻已进入黄熟期至完熟期,大旺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建军每天都要来田间地头转一转,穿梭在齐腰的稻浪里查看水稻长势。“植株挺拔,谷粒充实,丰收希望已现!”程建军笑眯眯地说,“这片地种植的都是丝苗米,合作社已与华农优品、中石油、碧桂园社区、邮政等平台签订了购销合同,不愁卖!”

  他告诉记者,合作社主要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运营模式,向广大水稻种植户提供水稻育秧、插秧、大田旋耕、机插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收、收购、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

  “我们通过推广订单农业、保价收购、技术指导、良种扶持等措施,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很大的作用。合作社打造了区域公共品牌‘从化香米’和三个自有品牌‘稻本香’‘夏日香粒’及‘微笑稻谷’,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程建军说。

  “我今年种了150亩马铃薯,亩产量在3000公斤左右。”6月24日,在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柏乡三村的农田里,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社员张世海正忙着给马铃薯装车。

  “我们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以标准化、效益化为导向,采取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的方式,稳产量、保收益。”该社负责人刘国栋告诉记者。合作社实行“统一要求种植、统一标准供种、统一时间播种、统一有机施肥、统一除草管理、统一收购标准”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并可为周边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我们种植的是加工型马铃薯,用于薯片、薯条、全粉的加工,干物质含量高,吸引了来自全球多地的采购商,实现了订单化生产。合作社以订单形式与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并设置了每公斤1.5元的保底价。”刘国栋说。

  为确保马铃薯质量,该合作社在区农业农村局和六汪镇政府的帮助下,建成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恒温库,可存放马铃薯3000吨。“有了恒温库之后,就不必担心外界环境影响马铃薯的品质了,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产品竞争力。”刘国栋说,未来,合作社计划开展马铃薯全粉加工业务,提高马铃薯商品附加值,让更多农户分享收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