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沿着蜿蜒、狭窄的山路向棋盘山顶前行,山下是滚滚流淌的金沙江水。由于前一段时间大雨,这条没有硬化过的山路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异常难走。“今年的雨水真是不错,山上的草木又绿了不少。”同行的云南省元谋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文波感慨道。
在棋盘山上,元谋县干热河谷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的1236亩树林郁郁葱葱。面对大大小小的树木,李文波如数家珍。他在这一行里,已经干了三十年。“你看,每棵树下都铺了滴灌。”李文波说,要是没有光伏提水工程,种活这些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能眼睁睁看着江水从山底流过。
元谋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金沙江中段干热河谷。河谷区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多年来,元谋县坚持扩绿、提质为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原本光秃秃的山换了个模样。2012年以来,元谋县共完成营造林39.7万亩。
种树,种活树,离不开水。
2022年,元谋县争取到省林草局资金300万元,开始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试验示范项目,采用三块分布式光伏供能、三级提灌的方式,建成每天供水200立方米,扬程400米的光伏提水系统,解决了棋盘山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灌溉用水的问题。
每天200立方米的水量浇灌在1236亩的林地间,计算出每亩用水量并不难,可结果只有一个字——少。因此,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它的作用至关重要。元谋县林业和草原局根据树木的生长状况,分树种、分区域、按需供水,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做到像种庄稼一样种树。
同时,元谋县林业和草原局还建设了“地面集水补灌工程+低压管道输水为主的输水工程+渗、滴灌为主的灌溉技术+生物覆盖”的灌溉复合经营系统,以开展高效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
从“看天气、等雨来”到“集光热、巧灌溉”的转变,元谋县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走出了一条“光伏+生态修复”的新路径。可是,李文波却有不少担忧:“光伏+生态修复”投资很大,要想把这条路走下去,资金需求量可想而知。
按“双重”项目(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一期人工造林的标准,国家每亩的投资为900元,而要配套灌溉设施的话,每亩则不低于5000元。在元谋县,就算钱少,也得干出点名堂来。
多年来,元谋县坚持与中国林科院高原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探索与创新,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的技术线路和营造林模式,即早规划、早育苗、早整地、早定植;采用环山水平带状种植沟方式,选择乡土树种和经驯化的引进树种相思、黄檀等营造混交林,乔灌草相结合,良种壮苗上山,集中连片造林;根据降雨适时栽植、施肥,加强后期管护。
这是省钱的干法。李文波对记者说:“环山水平带状种植沟,可以最大程度蓄集雨水,保障树木生长基本需求。”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进行生态修复,选择适宜的树种是除了水之外,最关键的要素。
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自然环境特征,元谋县林业和草原局选择抗旱性极强的树种,包括乡土树种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比试验,选择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地块,开展不同树种配植和配套滴灌给水、自然降雨生长对比试验。
经过十多年的观察、试验,黄檀树、相思树、湿加松等成为这里的主推树种,其在耐瘠薄、抗旱性、速生等方面表现优异。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工作,元谋县还创建了省级金沙江干热河谷特色树种林木种质资源库。这是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首个最大、最具特色的林草种质资源引种、收集、保存、展示和扩繁的集中区域,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意义。
山绿起来了,人心也变得舒畅了。
在元谋县元马镇乐甫村南溪村民小组,72岁的党支部书记陈桂才领着记者一路往山里走。“山上的这些树都是十多年前村民们一起种的。”陈桂才一边指着一边说,树苗和水都是靠毛驴和人背上山的。
看着山上一天天地绿起来,陈桂才和村里人乐在心里,而且还有让人想不到的好事儿。
今年年初,元谋县完成全国首单光伏电站碳足迹自愿减排交易签约。三峡云能发电(元谋)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元谋)有限公司、元谋县晶科电力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自愿以每吨95.45元购买了元谋县4个乡镇21个村民小组人工造林地产生的9257吨碳汇量,交易金额88万多元。
南溪村民小组正是其中之一。陈桂才乐呵呵地说:“村里900多亩林子的碳汇,收入了5万多元。钱都到账了。”他和小组的干部、村民都商量过了,这笔钱要用在村子的发展上,壮大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
绿水青山已然成了金山银山。
元谋县组织企业、乡镇、村委会和村小组沟通协商,形成“6:2:2”的交易收益分配模式,村民小组占60%,村委会和乡镇分别占20%,收益资金主要用于保护林草资源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同时鼓励发展凤梨释迦、牛油果等特色经济林种植,为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