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农为民兴黔乡——农行贵州分行全力做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领军银行

2025-07-17 16:5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作者:焦宏 刘久锋 宋文鑫 周桐

盛夏时节,走进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蜂糖李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年产值达30亿元的蜂糖李从这里香飘世界;从江县西山镇小丑村的扶贫车间里,苗族嬢嬢们在欢声笑语中编织着专用布袋,在一针一线中把增收的希望缝进了小小的布袋里;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的染缸里,蓝靛正晕开深深浅浅的蓝,一件件形态各异的蜡染随着游客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关岭县普利乡李家田的关岭牛种质资源保护场,一头头纯种的关岭牛让数以万计的农户实现稳步增收……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贵州脱贫地区一个个产业形态的缩影,这些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离不开农行贵州省分行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精准发力,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和特定人群内生动力,以金融活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体现。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蜂糖李分拣打包现场。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政治性、人民性,是这条道路的鲜明路标。“目前农行贵州省分行79%的机构、61%的人员、62%的贷款在县域农村。”农行贵州省分行负责人介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行总行关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决扛起服务“三农”的职责使命,围绕支持农业强国建设,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截至2025年6月末,农行贵州省分行县域贷款达3070亿元,涉农贷款超1400亿元,向全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放信贷资金超800亿元,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升级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强担当 明方向

翻过一山又一山,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的景象令人振奋。道路两旁的红色帐篷下,农户们热情叫卖着青翠欲滴的蜂糖李,“寄蜂糖李,空运到家”的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曾经制约发展的喀斯特山地,如今成为培育优质蜂糖李的天然宝地,金黄的果实以其蜂蜜般的清甜征服了全国市场。

“三二一,上链接!”贵州六马连胜蜂糖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口热火朝天,主播安曼正在架起的蜂糖李直播间里带货,身后二十余名村民手持分拣器,正在快马加鞭地分拣、打包、装箱蜂糖李,面前一箱又一箱的蜂糖李让人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屋内的打印机正“唰唰”地弹出线上订单的打印单……

“我和你的交情连一支香烟都没有,你却给我这么大的支持,我很感谢。”贵州连胜源生态果木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黄初兵紧握着农行镇宁县支行行长黄柏峰的手激动地说。

“上个月,我资金流周转不过来,农行专门针对蜂糖李种植大户提供惠农e贷,我申请贷了200万元用于收购蜂糖李,解了燃眉之急,”黄初兵介绍,蜂糖李采收季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抓住了,就能有200多万元的产值,抓不住,一年到头就白忙活了。

曾经,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现在,贵州成了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

“贵州贫困人口多,稍有不慎就会返贫。从全面脱贫到现在的四年多时间里,农行贵州省、州、县三级联动,一方面调查研究摸清县域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另一方面出台20余项针对性政策,充分发挥农行‘三农事业部委员会职能,并按照‘两高于、两强化、一确保’等重点监管指标强化考核引导。创新推出‘黔菌贷原材料收购贷’酱酒贷’肉牛活体抵押贷’等一批特色产品,投放特色产业贷款超300亿元。”农行贵州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刘麟介绍,通过“信贷+非信贷”帮扶模式,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时期,农行贵州省分行以“顶层设计+精准滴灌”的创新模式,为贵州20个重点帮扶县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以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优服务 助县域

在贵州山多地少、产业分散的独特地貌下,如何让金融资源精准“浇灌”地方特色产业?农行贵州省分行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山坡上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曾是贵州的脱贫县之一,如今却因光伏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威宁有着“阳光之城”的美誉,全年平均日照达1812小时,光照资源得天独厚。农行贵州省分行敏锐捕捉到这一优势,主动对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用对记者说:“多亏了农行,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当时,公司因一些客观因素限制,难以按常规流程外出办理合同签署,农行贵州分行迅速行动,线上线下协同作战,三天内完成合同签订,4.04亿元信贷资金及时到账,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不仅如此,农行专项出台支持“关岭牛”支持意见,有效破解养殖户融资难题;在黔东南、毕节等地发放“种业e贷”,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打造全省首个5A级景区支付服务中心,投放9.32亿元贷款升级旅游设施……

农行在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小丑村推出脱贫成效巩固提升e贷支持项目。

如果说信贷是“输血”,非信贷帮扶则是“造血”,让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注意手型,手腕发力!”教练大声喊道。孩子们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篮球,努力按照教练的指导去做。经过4期培训,100多名中小学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有了明显提高。他们不仅在球场上变得更加自信,还把篮球运动中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带到了学习和生活中。贵州“村BA”火爆出圈后,农行贵州省分行创新“金融+体育”新模式,成为贵州“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唯一特别支持金融机构。其中,专项启动面向全省100所乡村学校3000名中小学生的培养计划,将农行公益品牌理念和“小篮球 大梦想”的赛事理念相结合,帮助“小篮球”们实现“大梦想”。

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特别支持计划。

在从江县,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帮扶行动正火热开展。2015年以来,农行贵州省分行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推动,派出“宣讲团”,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为新提拔科级干部、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900多人次开展培训。培训现场,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专家讲解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方法,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气氛热烈非凡。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既要“雪中送炭”,更要“添柴加火”。农行贵州黔东南分行行长吴斌表示,“我们不仅要让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还要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行贵州分行立足地方“土特产”资源优势,创新构建“小农户”直通“大市场”的金融服务链条,全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兴产业 富百姓

在贵州,变幻莫测的天气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时而阳光明媚,时而暴雨倾盆。车子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盘旋而上,绕过一个又一个弯。每一处转弯都藏着未知的风景,也见证着农行人为助力乡村振兴而奔波的足迹。

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关岭牛,不仅是田间地头的风景,更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希望牛”。而金融贷款就像一股灵动的“活水”,精准浇灌肉牛产业,让富农之路越走越宽。

关岭县新铺镇江龙村的养殖户陈兴胜,以前守着几头牛,日子过得紧巴巴,想扩大规模却苦于资金短缺,就在他发愁时,农行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像老友般与他拉家常,仔细询问养殖状况、资金缺口和未来规划,为其推荐了肉牛养殖贷。拿到贷款后,他迅速扩建牛舍、添置小牛犊。如今,他的收入大幅增加。逢人便说:“这贷款真是‘及时雨’,让日子有了奔头!”

像陈兴胜这样受益于金融贷款的养殖户在关岭不在少数。农行贵州安顺分行行长蒋利萍介绍,“农行关岭支行去年肉牛产业农户贷款余额达6669万元,年增量5437万元,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年增量,在全省48个养牛重点县中均位居第1位。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养殖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金融贷款不仅让个体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更推动了关岭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关岭支行行长冯贤英说,过去,关岭牛养殖大多是零散的“小打小闹”,自从有了金融贷款的支持,一个个“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在,关岭牛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亮丽名片,带动大量农户就业,帮助脱贫群众致富。

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贴近农户,农行工作人员脱下西服换上迷彩服,下沉一线,深入各县区、乡镇畜牧中心,到重点乡镇挂职金融委员,扎根养殖户身边,成为“贴心人”。

告别关岭,车子继续在山路上前行,记者来到从江县西山镇北面苗族村寨——小丑村,这里也是农行贵州省分行的定点帮扶村。恰逢农行派驻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沈海森结束两年的驻村工作,正在和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交接。

小丑村的惠农扶贫车间里,“哒哒哒”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60岁的村民荀后毕坐在缝纫机前,双手熟练地缝制着环保布袋,脸上满是笑意:“这活不累,还能学一门手艺,农行给弄了这车间,让我在家门口有活干,灵活上班计件算账,一个月还能挣八九百块钱补贴家用。”

“农行没有帮扶前,村里产业基础薄弱,村民生活不易。”看着车间里忙碌的村民,沈海森感慨地说,不能光弄一个公益组织支持的惠农扶贫车间,要让村里的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里的百香果基地。沈海森指着满山的百香果藤,眼中满是兴奋。“我们围绕‘一药三香’特色产业,创新推出‘香猪e贷’‘百香果e贷’等金融产品。”沈海森说,这百香果,全县有近3万多亩,小丑村就种了120亩。第一批果7月初上市能卖25元/斤以上,尾果也有公司上门收购。我们不光给贷款,还帮忙拓宽销路,通过全省农行的工会、食堂、员工还有客户资源,2023年以来累计实现帮扶消费600多万元。

拓新路 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黎平县肇兴侗寨里,蓝靛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的染坊飘出阵阵板蓝根清香。她双手翻飞间,一匹白布在染缸里“吃”足了蓝靛,展开时已是一幅侗家山水画。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蓝染工坊。

2014年,陆勇妹在侗寨开了一家蜡染店,并创办了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她在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和开展研学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到2020年时一度面临资金周转困难。

关键时刻,农行黎平县支行主动上门,深入了解她的需求,经过实地调研,先后两次为侗品源合作社发放贷款,累计提供信贷资金40多万元。这笔资金帮助陆勇妹顺利渡过难关。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市场的火热,侗品源非遗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与此同时,在施秉县的“舞水云台非遗工坊”,苗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正忙着整理刚从英国米兰带回的展品,同时统计最新的订单量。她感慨道:“研发创新需要大量资金,农行一次次将服务做到了我心坎上。”在农行1000万元资金的助力下,她成功将传统苗绣与现代时尚结合,并登上了中国时装周等顶尖舞台。

今年三月,肇兴侗寨鼓楼旁多了块招牌——农行“乡村振兴服务站”,这间“流动银行”定期派员上门为当地企业、群众、游客提供金融服务。陆勇妹带着绣娘们成了首批客户:“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办农行的业务了,感觉我们的距离也更亲近了。”

群众在农行位于贵州黎平肇兴侗寨的“乡村振兴服务站”内咨询业务。

同样因农行“活水”而变的,还有黄果树瀑布旁的麓格民宿。四千平方米的占地面积,露天大泳池,现代化的装修,以24节气为名的原木风房间、带着一丝诗情画意的民宿受到游客们的喜爱。

“民宿就是我家住宅改的,2017年的时候,当地支持我们发展民宿,当时在农行无息贷款了48万元。去年,我们又得到了农行100万元‘乡旅贷’支持,为我们抢抓市场机遇增强了信心和底气。”麓格民宿负责人王玲笑着说,“客户经理罗洋不仅从贷款上帮扶,还帮我营销扩大客源。当时我不会把民宿挂上线上平台,他还在技术上指导我,平时生活中,他还时不时跑过来关心我们,我们熟得很。”

“农行在20个县设立58个网点、705个惠农通服务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行‘优先审批+利率优惠’”农行贵州省分行农户金融部副总经理孙勇刚说,不仅支持文化传承、新工种发展,我们还在新业态和业态高质量发展精准帮扶。农行创新“景区+民宿”供应链金融模式,2025年累计为农户投放旅游贷款32.1亿元,支持黄果树、西江苗寨等景区提质升级。

在农行支持下,这样的故事在20个重点帮扶县不断上演:岑巩县粮农用“种业e贷”将水稻制种规模从小范围试制扩大到大规模发展,在黔东南的大山里,守住了一隅天下的粮食安全;“村超”赛场周边,农行创新金融产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金融服务先锋队,全力满足日益剧增的餐饮支付结算需求……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贵州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行贵州省分行以金融之力,激活了山地特色农业、非遗、生态资源等独特禀赋,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这些曾经的贫困地区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记者行走在昔日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亲眼所见贵州大地旧貌换新颜,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20个重点帮扶县走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农行金融扶贫的使命担当,更积累了宝贵的乡村振兴经验。面向“十五五”的新发展阶段,农行贵州省分行将继续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精准服务解民忧,以长效机制固根基,当好乡村振兴的“及时雨”和“守护者”,让金融活水持续浇灌黔贵大地村村寨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刘久锋 宋文鑫 见习记者 周桐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