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招展,产业兴旺绘宏图。万众一心,人才辈出展雄风……”夏日的河南省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一首散发泥土芬芳的村歌《李寨振兴之歌》,见证了乡村巨变,唱响了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憧憬。
“目前,全县612个村庄(社区)已创作村歌600多首。‘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已成为沈丘县乡村的一种真实写照。”沈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琪珍说,这些裹满泥土气息的“村歌”,带着“礼赞家乡、鼓足力量、点燃梦想”的情怀,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有力的“催化剂”。
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大门,国学经典《千字文》故里。近两年来,沈丘县把“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文化繁荣”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出台了《沈丘县开展“户户有家训村村有村歌”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村委(社区)立足本土特色,深挖文化底蕴,创作既能传唱乡愁、又能凝聚力量的原创“村歌”。鼓励党员干部、文艺能人、教师大学生和青年群体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结合本地景观、汲取乡村特色,开展“村歌”创作活动。让村歌贴近生活、贴近乡村,广泛开展“村歌”创作演唱活动,使“送文化”与“种文化”密切结合,将优秀的乡村文化不仅“送”到乡间地头,更“种”进庄稼人的心坎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随后,《沙颍河在我家拐了一个弯弯》《美丽沈丘是我家》《幸福新村在身旁》等一大批优秀“村歌”脱颖而出。不仅唱活了家乡事、家乡景、百姓的幸福谣,更唱热了干群联袂建设美丽乡村和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沈丘县付井镇马堂村将移风易俗编成朗朗上口的《新风谣》,推动红白事简办成为新民俗。周营镇李湾村广泛唱响的《孝善传家》,带动成立了敬老志愿服务队。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如今每一支“村歌”响起,都化作对乡风文明的有力传播,演唱村歌成为百姓的自觉。
“听到这些‘沾泥土’、贴近百姓口味的村歌,这让我们睡在梦里就感到幸福。当然我们知道,这幸福是党和政府给的,是勤劳的沈丘人双手创造的。”沈丘县原纪委副书记高建新感慨万千。
村歌演唱中,从干部到村民,大家一个广泛的共识是:村歌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个村庄村民的精神象征。村民们通过传唱村歌,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建设家乡的热情。广大村民不仅在村歌演唱中担任主角,还积极参与村歌创作。村歌《李寨振兴之歌》《美丽李寨是我家》,两首村歌唱出了李寨村从昔日的贫困村落华丽蝶变,成为如今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宜人、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的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村歌”不仅在大礼堂、体育馆等大型场地展示、比赛,更常常响彻在群众身边的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成为广大农村一道亮丽的乡村文化风景线。“村歌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群众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激发了广大干群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沈丘县白集镇党委书记高光感慨颇深。
与此同时,沈丘县先后举办“村歌嘹亮 幸福唱响”村晚及各类“村歌”汇演大型活动56场(次)。活动现场,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登台表演,用嘹亮的歌声抒发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少村歌,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地村庄内广为传唱,还成功登上了省市舞台,参加公开的表演、比赛。冯营乡李寨村的村歌《乡村振兴歌》、李安庄的村歌《沙颍河在我家拐了个弯弯》等优秀“村歌”先后获得全省优秀村歌比赛最佳作品殊荣。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村歌作为一种文化标识,一种乡土符号,不仅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能让群众对自己的村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我们的村歌越唱越响亮,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村民精神面貌发挥更大的作用。”沈丘县委书记田庆杰表示。
作者:王向灵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