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萨马达乡康寿蔬菜园区,大棚内的车厘子和草莓迎来丰收季节,青椒、黄瓜、番茄也已经挂果,大棚内的果菜飘香与大棚外的皑皑雪山形成强烈“反差”。康马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平均海拔4400米,是一个以高山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在这里建设蔬菜大棚,一度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直到一群山东寿光人的到来。
把果菜种到世界“第三极”
“在‘草都不长’的雪域高原,我们建起了17个大棚和1个连栋温室,也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大棚蔬菜园区。由于光照条件足,昼夜温差大,果菜的糖分很高、口感很好,供不应求,草莓卖到50元/斤。园区年产值超过320万元,既丰富了当地的‘菜篮子’,又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园区负责人孟德利介绍。
这位声音爽朗、皮肤黢黑的汉子名叫孟德利,来自4000公里以外的全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也是寿光市驻白朗县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早在2016年,孟德利和他的团队跨越半个中国,来到日喀则市白朗县,开启了一段在雪山脚下建棚种菜的“高原奇旅”。
“白朗县海拔3600多米,刚来的时候,高原反应很严重。别说干活,就是干站着,身体也受不了,头晕、头疼、恶心。平时与家人聚少离多,也经常感到孤独与迷茫。”回想起刚进藏的艰辛与不易,孟德利感慨万千。但倔强的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这一待就是9个年头。
高原上紫外线强,经常刮8-11级大风,对棚膜质量和压膜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照抄照搬“寿光模式”。“为适应光照强、风力大的特殊气候,我们量身定制了防紫外线的大棚薄膜,使用卡槽固定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德利团队因地制宜对大棚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良,让蔬菜在雪域高原扎下根。由于为人厚道、技术过硬,2019年孟德利被聘任为“白朗县蔬菜产业技术总顾问”,为全县蔬菜种植“把脉问诊”。
关键是把技术留在高原
“师傅,我们这个苗子太细太长了,这是温度高的原因还是低的原因?”“夏天育苗温度不要超过25摄氏度,温度过高,苗子就会长得细长。”在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的大棚内,孟德利正与25岁的村民次旺聊着蔬菜长势。
“咱种得再好,总有撤回的一天,关键是让蔬菜种植技术留在高原”。进藏10年来,孟德利的手机里存下了500多名种植户的电话。只要有疑问,24小时随打随接;只要有需求,抬起腿就赶赴现场。靠着连说带比画的“寿普”(寿光普通话),孟德利克服语言障碍,跟很多藏族同胞都成了“老朋友”。
“很多农牧民从未见过大棚,更不用说建设和种植了。我们必须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们,比如固定每一个螺丝,定植每一棵苗子……”凭着肯吃苦、不服输的劲头,孟德利带着10余名寿光老乡,走遍了日喀则市白朗县、康马县、桑珠孜区、谢通门县等山山水水,指导建设蔬菜大棚1000多个,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带动1500余名群众就业致富。特别是孟德利进藏的“第一站”——白朗县,蔬菜种植面积从当初的三分地,发展到如今的1.74万亩,年产值近3亿元,享有“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
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沿着最美318国道一路向西,在蜿蜒曲折的拉萨河旁,占地215亩的净植茂藤农业园映入眼帘。“我已经在园区种了5年多了,这里土质不错,病虫害少,寿光的技术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我承包了4个大棚,每年的纯利润10余万元。”算着可观的收入,种植户李守远脸上洋溢着喜悦。
李守远工作的园区位于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由来自山东寿光的桑茂鹏投资建设。桑茂鹏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是蔬菜专业科班出身。2018年他面对着家人的担心和朋友的不解,带着东拼西凑来的1500万元,来到曲水县发展蔬菜产业。
为了保证园区建设质量和进度,桑茂鹏和工人们吃住在工地。“工地上只有两间小板房,一间当卧室,一间当客厅、餐厅和厨房。经常是一阵大风吹过,板房内沙子尘土一片。”每当家人来西藏探望时,很是心疼,多次劝他放弃。不服输的桑茂鹏咬咬牙坚持下来,幸运的是园区建成当年就喜获丰收。蔬菜一进拉萨市场,很快就销售一空。
“我们每年给村里的流转土地费、机械费及临时用工费100万元以上。周边村民通过参与蔬菜种植,既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又学到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担任曲水县蔬菜协会会长的桑茂鹏,创设农民培训学校,接待2000余人进园区实践,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000万元以上。
一棵蔬菜的“高原奇旅”,也是寿光蔬菜逐绿中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市以跨区域党建联建为引领,打破省市区域界限,共享产业“致富密码”。目前已与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湖北黄冈、海南乐东、新疆喀什等30多个地区开展联建,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戈壁荒滩到雪域高原,常年有8000名农民技术员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合作建设的“飞地园区”超过27万亩,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有“寿光元素”。
作者:桑德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