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蚜茧蜂:从烤烟田到玫瑰园的绿色守护者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任婉嘉
  • 2025-07-21 16:29:47

在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广袤的田野见证着农业科技的神奇力量。曾经,蚜茧蜂作为烤烟生产中的“绿色卫士”,有效地控制了烤烟蚜虫的危害。如今,这一小小的“虫子”,正展翅飞向新的领域——食用玫瑰种植园,续写着绿色防控的传奇。

烟田战蚜:以虫治虫的生态革命

在云南烟区,蚜虫曾是让烟农谈之色变的“头号杀手”。这种体长不足3毫米的昆虫,群聚在烟株芯叶和嫩叶背面,通过刺吸式口器疯狂吸食烟株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停滞,严重时整株枯萎。更具威胁的是,它们是烟草病毒病的“移动传染源”,一旦暴发,轻则减产,重则整片烟田绝收。

放蜂现场。单璟 摄

安宁市八街小后冲的烟农代普会说:“我种了那么多年烟,迫切地希望有个长久的办法解决问题。”

这场危机的转机,始于上世纪90年代,云南烟草科技人员将目光投向了蚜茧蜂。2010年,云南省烟草公司开始正式立项攻关,研究蚜虫的专性寄生天敌——蚜茧蜂,并于2012年在云南烟区全面示范推广,开启了“以虫治虫”的绿色生态防控时代。

每年5月后烤烟旺长期,数以亿计的蚜茧蜂飞向田间。雌蜂将卵产于蚜虫体内,卵孵化后,幼虫以蚜虫身体为食,直至羽化为成蜂,破体而出时,蚜虫早已死亡化作僵虫。这一过程犹如一场无声的战争,蚜茧蜂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本领,将蚜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极低水平。

自蚜茧蜂在云南推广开始,烟草公司一直免费提供给当地烟农。

在安宁市的烤烟示范田里,对比数据令人震撼:生物防治区蚜虫密度从每株十余头骤降至5头以下,病毒病发生率下降至3%以下。从2021年至2024年,小后冲的烟田亩产值从4500余元提升至5000元以上,每亩增加了500余元,上升了11%。“现在种烟蚜虫少了,病毒病也明显下降了,种烟心里踏实多了。”代普会说。

跨界护花:蚜茧蜂军团的玫瑰园新使命

穿过烟田,安宁市相连村的玫瑰园里6000亩食用玫瑰竞相绽放。在这里,食用玫瑰也曾因蚜虫危机陷入困境。“花瓣上爬满蚜虫,又不能打药,加工时洗都洗不干净,出口订单都被退回来。”花农李勤岗回忆起玫瑰滞销的场景,仍面露愁容。

为了走出困境,2018年后,安宁市烟草公司联合安宁市农业农村局,再次向花农免费发放了蚜茧蜂,共享绿色防控成果。

烟叶上的烟蚜。单璟 摄

“刚开始觉得这小虫子能顶啥用?”李勤岗站在自家30亩玫瑰田里,指着叶片背面零星的蚜虫说,“后来我去田里细细看了,放蜂前看见的蚜虫在放蜂后就逐渐消失了。”半个月后,他的玫瑰园蚜虫密度下降了20%-30%,更让他惊喜的是,花朵直径从5厘米增至6厘米左右,产量也提升了5%左右,亩产量达到900公斤。

今年4月,安宁市烟草公司又向花农免费发放了可覆盖3000亩玫瑰的蚜茧蜂。“每枚僵蚜盒能孵化出3000多头蚜茧蜂,覆盖5亩烤烟或非烟作物。”安宁八街烟站站长谷春海解释道,“这些小家伙会在玫瑰园安家落户,形成自我维持的防控网络,相当于给花田装了‘生物防控雷达’。这种以虫治虫的方式,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又能维护玫瑰种植环境的生态平衡。从花田到餐桌的,每一朵玫瑰都是生态农业的美丽见证。”

烟叶下放置僵蚜盒。单璟 摄

将蚜茧蜂应用于食用玫瑰害虫防治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食用玫瑰产业带来了绿色发展的新机遇,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蚜茧蜂在玫瑰园里生息繁衍,持续发挥着控蚜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同时,这也为其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全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如今,蚜茧蜂的身影活跃在烤烟田和玫瑰园之间,成为了安宁农业生产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烤烟到食用玫瑰,这一小小的昆虫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它们振翅飞舞的轨迹,勾勒出农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书写着一篇又一篇绿色防控的精彩篇章。

作者:任婉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