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河南郑州,烈日炙烤着大地,午后的气温常常突破38℃。在这样的高温天里,郑州多个地铁站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纳凉客”:他们皮肤黝黑,身上带着淡淡的尘土味,或靠在墙角小憩,或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喝水闲聊——这是结束了上午户外作业的农民工,在地铁站里寻找一片清凉。
农民工在地铁站纳凉,看似是高温天气下的无奈之举,实则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的温度与包容性。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常年奋战在工地一线,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道路桥梁的畅通无阻,都离不开他们烈日下的汗水与坚守。郑州地铁站默许甚至主动接纳农民工纳凉,正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谛——这种美好,理应让每一位为城市付出的建设者感受到。
公共空间的包容性,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地铁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兼具通行功能与公共属性。在高温天气下向农民工开放纳凉,看似“占用”了部分公共资源,实则是让公共资源回归其本质属性——服务于每一位市民,包括那些用双手建设城市的农民工。近年来,从成都街头设置的“爱心驿站”,到西安工地旁的“防暑凉茶点”,各地越来越多的暖心举措证明:当城市愿意为劳动者留出一片清凉天地,收获的不仅是劳动者的笑容,更是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当然,接纳农民工纳凉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份关怀更细致、更到位,值得城市管理者深入思考。比如,能否在地铁站内划定专门的纳凉区域,避免与客流高峰冲突?能否配备一些简易的饮水设备、休息座椅,让纳凉环境更舒适?更进一步讲,除了地铁站,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是否也能在高温季向农民工主动开放?这些细节的完善,才能让“纳凉自由”从偶然的善意,变成制度化的保障。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更是城市的一份子。他们用劳动创造了城市的繁华,城市就该用温暖回应他们的需求。高温下的纳凉需求,本质上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具体检验。从完善高温劳动保护制度,到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再到营造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每一项举措都是对劳动者价值的认可。
郑州地铁站里的纳凉身影,是这个夏天最美丽的风景。它提醒我们: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会让辛勤的劳动者在烈日下无枝可依;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会为每一份付出都准备好应有的尊重与呵护。让更多公共空间向劳动者敞开怀抱,让更多暖心举措落地生根,才能让农民工在城市里不仅有奋斗的舞台,更有归属的温暖,这正是“三农”工作中关注农民权益的应有之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实习生 陈启迪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