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来喽,底下接住。”
伴随着碎冰摩擦发出的声响,上百条通体金黄的大黄鱼沿着运输轨道倾泻而下,场面颇为壮观。
这里是福建省宁德市顺兴水产公司,虽是午夜时分,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在轨道前一字排开,将刚收上岸的大黄鱼按尺寸分类,铺上一层冰之后,等待送往就近的海鲜市场。
“大黄鱼有个生理特性,它在白天是白色,到晚上才会变黄,我们都在夜里起鱼收购,用最快的速度打包。”负责人孙尚利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身旁的一条大黄鱼对记者说道,“今天收了两万多斤鱼,明天就要全部卖出去。”
作为“中国大黄鱼之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然而,就在2018年以前,福建大黄鱼产业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无序养殖、合格率降低等问题犹如“悬顶之剑”,倒逼宁德大黄鱼走上革新之路。
近年来,宁德市以“质量安全”为生命线,推动大黄鱼产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跃升”华丽转身。那么,这场关乎产业生命的品质革命,是如何突破蜕变的?近日,记者深入大黄鱼主产区,试图探寻这条“国鱼”背后的品质密码。
“序”攻坚:无序养殖转向生态“金仓”
夏日的福建宁德三都澳海域,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记者搭乘的快艇疾速穿行在宽阔的海面上。举目远眺,一排排黄色塑胶网箱如棋盘整齐排列,渔网在海水中随波轻摆,成千上万尾大黄鱼在通透的海水中舒展游弋,好一幅“海上田园”的美丽画卷。
好鱼还需好水养,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曾几何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还是同一片海,过去渔民们都觉得海面谁先占有就是谁的,为了抢地盘,大家会迅速在海上搭建泡沫网箱。
“海面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泡沫网箱,船经过的地方全是漂浮的白色泡沫。”养殖户宋向国回忆,当时的渔排仅仅是用木板竹竿捆扎而成的,底下绑着泡沫浮球,不仅抗风浪能力差,每次台风过后,破碎的泡沫就像“海上牛皮癣”随意漂浮在海面。
问题不仅于此,许多渔民为了追求高产,无度加大投苗量,造成局部海域养殖过密。“而且每口网箱的大小只有4米×4米,养殖密度非常大,鱼群患病率特别高。”宋向国说。
无度无序养殖问题的突出,加上大量海漂垃圾的长期堆积,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和三都澳的可持续开发。2018年起,宁德启动“史上最严”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一场关乎产业存续的“蓝色革命”就此展开。
宁德累计投入45.48亿元,清退禁养区渔排26.71万口、贝藻类6.5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7万吨,并将55.75万口传统渔排升级为环保塑胶网箱,从源头上大幅减少海漂垃圾产生。曾经的“海上乱象”逐渐蜕变为“阡陌纵横”的生态牧场。
该如何破除“谁先占有就是谁的”的观念?宁德的做法是将全市海域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
在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着海域使用动态。这里曾是“祖宗海”“门前海”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通过“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审批权归于政府、使用权赋予各村、承包权授予养殖户”的改革,实现禁养区养殖设施全部清退,划分218个海上养殖管理责任区,每一片海域都有“监护人”。
一系列举措,就像给海洋做了一次“微创手术”,海漂垃圾密度大幅降低,近岸海域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养殖产量、养殖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较整治前均大幅提高。
“深”变革:智慧养殖锻造品质内核
当记者踏上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新型塑胶渔排养殖基地,远处的海面涛声澎湃,这里却如履平地,放眼望去,几座房屋散落周围,颇有种身处陆地的错觉。
宁德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告诉记者,这正是深水抗风浪塑胶环保网箱的优势。目前基地共有环保型深水抗风浪网箱84口,每口网箱周长104米。“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从投苗到养殖大约3-4年的时间,养成的大黄鱼匀称修长、肉质鲜美,品相接近野生大黄鱼。”尤维德随机捞起一条大黄鱼介绍。
尤维德从事大黄鱼养殖已近30年,是宁德大黄鱼养殖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以前渔排挨着渔排,导致交叉感染,这是很大的问题。现在大家都间隔养殖,就不会互相影响。”
尤维德回忆,为了减少发病率,政府在渔排改造之初便进行了统一规划。“这边修的‘马路’是航道,那边建‘房屋’是渔排。早年间,航道跟航道之间只有10米左右,现在预留了五六十米以上,海水流动更畅通,发病率自然减少。”
变革还不止于此,原先4米深的网箱,如今已升级至12米深。“以前我们不懂怎么养,鱼全部挤在一起。现在体积能达到5000—6000立方米,发病少用药就少,合格率也就更上一层楼。”尤维德说。
“这么大的养殖基地,电从哪里来。”记者忍不住问。
“你看,那间房子就是光伏发电储能房。”尤维德指着不远处一间红瓦房说。
原来,新型渔排上还装有太阳能光伏板和风能发电机,依靠储能设备,有效保证雨天以及昼夜交替用电需求。“以前靠柴油发电机,很容易污染水质。2020年以后,海上‘柴改电’项目连同新型渔排一起建设,既解决用电需求,也保障养殖环境,现在基本所有普通养殖户都用上这套绿色清洁能源设备。”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二级调研员黄瑞明介绍。
更深刻的变革来自数字化重塑。“过去靠经验养鱼,现在用数据说话,病害发生率下降很明显。”坐在渔排监控室的屏幕面前,宋向国告诉记者,只需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水温、溶解氧、pH值等关键数据即可一键获得。
“病从口入,大多数疾病都是喂食引起,而且在水温过高的情况下,饵料变质快,也容易引起肠道疾病,所以说溶解氧、水温、pH值、盐度等指标都很关键,通过数字化技术掌握了这些关键数值,鱼的品质安全肯定更上一层楼。”宋向国说。
“首”创新:批批检测筑牢安全防线
走进宁德金盛水产公司厂区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将刚收购的大黄鱼加工成无刺鱼柳、酸汤黄鱼等深加工产品。企业董事长尤信情介绍,这些深加工产品主要供货给大型商超或知名餐饮企业,为保证品质,大黄鱼在加工前必须进行检测才能进入车间。
“每批都要检吗?”记者追问。
“一定的,我们叫作‘批批检’,收购前对在养大黄鱼进行检测,进入工厂后进行二次检测,每年我们要消耗十几吨黄鱼当作样品抽检,费用是比较高的,但这笔钱必须花。”尤信情回答。
说话间,尤信情主动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新鲜出炉”的检测报告,报告里共有包括孔雀石绿、氯氟沙星等9项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所谓“批批检”,是宁德市创新开展的大黄鱼收购前预检制度,由宁德市渔业协会全面开展大黄鱼收购前批批快检。“因为宁德大黄鱼收购环节相对集中,全市主要大黄鱼收购企业约20多家,只要管住这些收购企业,就能把好上市前最后一关。”黄瑞明解释。
2020年起,“批批检”在宁德全面开展,要求收购企业收购的大黄鱼必须经预检合格。“之所以我们要求买方去抽检,是因为卖方更有可能作假。预检结果是养殖户能否顺利销售的通行证,促使养殖户必须规范用药并遵守休药期制度。”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韩承义介绍。
时间回拨到2019年,18家大黄鱼收购企业齐聚一堂,在一份协议上,18名负责人郑重按下红手印。协议明确,若发现收购未预检或检测不合格大黄鱼,或提供的样品来源地造假,经与会成员70%以上同意可没收质量安全保证金。
这既是行业自律,也是行业承诺。2025年,24家收购企业已全部纳入监管。截至目前,全市共预检大黄鱼样品26600个,基本覆盖大黄鱼主要收购环节。2024年已开展大黄鱼(含苗种)监督抽查98批次,合格率100%。
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必然不是终点,大黄鱼高质量发展的“后半篇文章”早已在路上:霞浦海域,新型大网箱正向湾外海域拓展;远洋深处,“闽投”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完成主体建造待投产;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里,三产融合推动百亿元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21.5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以上,产值88.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宁德构建起涵盖良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质量革命重塑海洋渔业生态,让这条“国鱼”游向更辽阔的蔚蓝。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