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桂东南,稻穗抽金黄,稻香漫田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的水稻高产示范区,来自贵港、玉林等9个水稻主产县(市、区)的80余名植保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和农资经销商齐聚一堂,沿着田垄细细察看水稻长势——这是2025年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暨水稻一喷多促单产提升技术现场观摩与交流培训活动的生动一幕。
此次活动聚焦水稻种植前沿技术,旨在深入贯彻国家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推广科学用药方案与先进种植技术,提升农民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助力水稻单产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水稻生产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植物免疫诱抗技术产品,以及一喷多促、植物健康综合解决方案等,有效地提高了病虫害防控水平,促进了水稻稳产增产。”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周普国在会上指出。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正业海岛素”具有对人畜毒性低、环境相容性好、作用谱广、不易引发病原菌抗药性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其原理在于激活作物自身免疫系统,诱导其产生防病抗逆能力。
活动现场,“正业一号”(正业海岛素+田润禾)水稻一喷多促单产提升免疫诱抗技术的应用效果引人注目。当记者俯身拨开稻株,示范田的“增产密码”清晰展现: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剑叶宽厚挺立——这是植物免疫诱抗剂激活的“自我防护力”。
使用正业免疫增产方案后的水稻根茎更粗壮结实。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楠 摄
对比之下,常规管理田的差异显著:剑叶偏黄且窄短,茎秆纤细易倒伏,后期早衰明显;有效穗数较少,每丛数量比示范田低20%;纹枯病防效仅70%,稻曲病、褐变穗发生较重;湿谷亩产为723.63公斤。
而示范田在水稻分蘖末期(封行)、破口期至齐穗期各喷施1次免疫诱抗技术方案后,表现出显著优势:剑叶青绿宽长,茎秆粗壮,活秆成熟,平均每丛有效穗数比常规田增加20%;对纹枯病的防效达90%,比常规处理提高20%,同时大大减轻稻曲病、褐变穗的发生;田间抽样测产显示,湿谷亩产达803.92公斤,比常规处理增产11%。
“免疫诱抗技术是提升作物抗性、促进增产提质、保障环境安全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协会副会长王凤乐在报告中指出,“作为氨基寡糖素的代表产品,正业海岛素由海南正业生物科技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研究所历时近十年研发,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生物农药,其推广走在行业前列。”
与正业海岛素配套使用的“田润禾”(24%井冈·乙蒜素微乳剂)登记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兼具预防稻瘟、稻曲、颖枯、褐变穗、细条病等多种真菌细菌病害的功能,其作用机理不仅在于直接抑制病原菌,还能诱导水稻产生防御酶,增强抗病性并促进早熟。
“2024年,协会与海南正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江苏、吉林、江西四省联合合作开展‘水稻减药增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示范试验,平均亩增产超过15%。”周普国介绍。
据统计,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和组织下,正业海岛素已经在全国40种作物上开展了实验,进行了应用技术开发、试验示范以及应用推广,对各类作物有明显的防病、抗逆、降低农药残留等作用,在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上增产10%~15%、在果树作物上增产15%~20%、在蔬菜作物上增产25%以上,同时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率30%以上。目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5亿亩次以上。
“科学安全用药对农业生产来说意义重大,其不仅是让农作物免受病虫侵害的坚实护盾,更是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防线。”平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安颖表示,水稻是平南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水稻产业的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平南县积极试点示范推广一喷多促技术,在实践中已初步看到了它在促进生长、增强抗性、减药增效方面的良好效果。
接下来,平南县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继续通过强化技术推广、优化指导服务、加强政企合作等措施,鼓励并支持企业研发推广更多安全、绿色、高效的农资新产品,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