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产能过剩与消费不足并存 提振乳品消费仍需发力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梁冰清 杨惠
  • 2025-07-23 15:43:08

在第十六届奶业大会上披露的一组数据引发了行业深思:2024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40.5公斤,这一数字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距,更落后于饮食文化相近的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更为矛盾的是,在生鲜乳产能持续过剩的背景下,2025年一季度乳制品进口量却逆势增长11%,达到72.4万吨。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乳制品出路不畅的窘境,深刻反映了我国乳制品市场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扩大奶类消费应从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拓展消费场景和加强奶业科普三方面着手。

当前,我国乳制品市场呈现“液态奶独大、深加工产品短缺”的特征。2024年,我国液态奶产量占乳制品总量的92.7%,其中超高温灭菌乳(UHT)占比超过75%,而奶酪、黄油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7.3%,乳清粉、乳铁蛋白等核心基料进口依存度超90%。产品同质化严重,低温鲜奶、功能乳品、老年特医食品等细分品类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精准化需求。与此同时,全球乳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欧美国家通过乳成分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技术,已将40%以上原奶转化为奶酪、乳蛋白粉等深加工产品,而我国乳品深加工率不足10%,产业升级需求迫切。

针对当前我国乳制品市场面临的常温奶产能过剩、低温鲜奶渗透不足、奶酪等深加工产品供给能力弱等问题,第十六届奶业大会发布的《奶制品结构优化与消费拓展新路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推进液态奶品质升级,拓展优质产品矩阵。鼓励乳制品企业发挥本土优势,依托优质奶源,大力发展巴氏杀菌乳、有机奶、A2牛奶等多样化液态奶产品。应用先进工艺,开发富含活性钙、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更多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素的液态奶,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地域资源,加快发展水牛奶、牦牛奶及羊奶等特色液态奶,深入挖掘其独特营养价值,打造地理标志产品,丰富液态奶市场产品种类。

同时,加大干乳制品开发,开辟多元创新品类。当前,我国奶酪产业初具规模,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乳品消费的新增长点。面对液态奶消费普遍低迷的现状,奶酪等多元化干乳制品消费需求增长,倡导推动奶酪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乳制品消费、稳定奶业生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对此提出,推动奶酪产业发展需要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同时发力,要强化奶源保障,加快技术创新,同时还要深化消费培育和产学研用结合,以创新推动奶酪产业发展,提升奶业全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当然,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也必须提升乳品生产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乳铁蛋白工业化提取纯度仅为85%,低于国际先进水平(≥95%),关键耗材如离子交换树脂和膜分离材料的国产化率不足30%。对此,《方案》指出,要大力提升乳品精深加工能力,持续优化国产乳基原料的整体质量水平和供应能力,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加快关键装备突破,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新型技术应用,推进乳品工艺升级。

另一方面,消费场景的多元化拓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新式茶饮领域,奶茶、咖啡等年轻消费场景潜力巨大,但专用乳脂、稳定剂等原料仍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在银发经济市场,适配银发群体的乳品消费也亟待发力。据介绍,当前我国老年功能性乳品市场规模仅120亿元,仅占整个乳制品市场的3.2%,与我国近3亿老年人口的庞大需求极不匹配,且吞咽辅助型酸奶、高钙乳品渗透率不足10%,远低于日本60%的水平,针对老年人的特色乳品开发明显不足。对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段西普提出,拓展银发消费市场,要注重产品创新,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如骨骼健康、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认知功能衰退等,开发具有精准营养定制功能的产品。

加强科普教育是打通消费堵点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乳品消费市场面临着居民乳品营养需求认知不足、养殖生产加工水平与社会需求适配度不高和国民对国产乳品质量信心不够等诸多挑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认为,要整合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形式、提高科普精准度,以强科普提升国民对乳品营养的认知水平。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要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系统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宣传途径,引导形成科学食奶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乳制品企业构建以品质为根基、文化为内核、传播为纽带的品牌建设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推动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差异化显著、市场韧性强、消费者信赖度高的区域性品牌,提升国产奶业品牌知名度和文化感召力。

作者:杨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冰清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