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沂南麓,泗水之地。
盛夏时节的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山水清明,天高云淡。出县城南行8公里,山路蜿蜒,登高远眺,村舍错落,龙湾湖碧波荡漾,远山如黛,一幅山水画卷浑然天成。
湖畔行走,等闲谷艺术粮仓、“虎咬瓜”甘薯文创基地、阅湖尚儒研学基地、尼山鹿鸣田园综合体……一个个农商文旅融合项目生机勃发。昔日的乡村角落,已蜕变为城市体系外的旅游热土,年均吸引游客50万人次,创造社会总收入3.9亿元。片区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南仲都村和东仲都村突破百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万元。
游人如织背后,荣誉纷至沓来。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荣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东仲都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南仲都村党支部摘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桂冠,等闲谷艺术粮仓则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5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12个行政村中,1/3村集体年收入仅数千元,青壮劳力纷纷外出,村庄“空壳化”问题严峻。“龙湾蝶变”,密码何在?
片区党委:攥指成拳的组织力量
今年“五一”假期,龙湾湖文创街游人如织。新建的230个车位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鲜为人知的是,停车场建在南仲都村地界——因东仲都村发展用地紧张,片区党委协调南仲都村“借”出地块,从决议到建成启用仅用半月。
龙湾湖片区覆盖2镇街12村,曾各自为政。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刘贵同坦言:“成立片区党委,就是要破解单打独斗难题。每个片区都需要主心骨。龙湾湖乡村振兴联合党委书记由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姚洪远兼任,他抓产业有经验,抓治理有能力,服务群众有热情。”
自此,片区党委如春雨润物,悄然改变了村庄各自为战的局面。
规划一张图。2019年,片区党委邀请浙江大学编制片区规划,各村定位清晰:夹山头、东仲都发展农文旅,南仲都专攻草莓、鲜桃,鹿鸣厂村种植甘薯,东野村育苗……形成游玩、采摘、住宿精品线路。
产业一盘棋。2024年的2000万元产业资金,经联合党委统筹,打破“撒胡椒面”惯例,集中投入南仲都村巩固草莓优势,其他村分享3%~6%回报。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根感慨:“让专业村做专业事,避免了重复投入和恶性竞争。”
此外,基建一体化,曾协调省水利厅将“十里花溪”项目由分段改造调整为整体提升,融入文旅元素,放大资金效能。招商一股绳,比如为偏远的大峪口村成功引入铁皮石斛项目,并配套30亩建设用地。
姚洪远,如今已成为片区建设和发展的“主心骨”。他推动南仲都村与产业薄弱的涝沃村结对,发展10个阳光玫瑰葡萄大棚,2024年涝沃村集体收入翻番。西仲都村在省派“第一书记”牵线下,成功召唤在外创业的王辉强三兄弟返乡,投资800万元创建中药材基地,带动20多人务农就业,沉寂山村焕发新生机。
盘活闲置农房: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夹山头村,“夹山小筑”民宿内,女主人程琳正热情接待济南游客。2018年,这位山东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响应“泗郎返乡”号召,加入等闲谷艺术粮仓创客团队。2022年,她以年租金4500元租下200平方米农家院,精心改造成田园风民宿。开业不久便迎来济南一家四口入住,3天住宿加土特产销售,让她初尝甜头。如今,她又投资近百万元打造“夹山半夏”民宿,还吸引粉丝李栋夫妇在此创立“夹山逍窑”面包坊。
程琳的故事,是龙湾湖片区盘活闲置农房的生动缩影。
“片区探索闲置农房经历了清晰的三阶段。”泗水县副县长张全庆介绍,2013至2017年为破冰期,从民宿破局。南仲都村盘活45栋农房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姥姥家”品牌;夹山头村紧随其后,村集体有偿收回21栋闲置农房,租给企业改造为“龙湾良舍”民宿。
2018至2024年为拓展期,多元业态绽放。东仲都村出租27栋农房打造艺术小镇,引入桑蚕体验、茶舍、陶艺、扎染等50个业态,并免费提供6栋房屋给清华大学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文化地标,龙湾湖片区游客流量从数千跃升至50万人次。
2025年起进入深化期,聚焦产业联农。在业态繁荣基础上,东仲都村瞄准年销售额过百万元的酸辣粉和“虎咬瓜”地瓜品牌,利用闲置资源深耕甘薯全产业链,让更多农民共享产业红利。
盘活农房,更盘活了人心。63岁的纪子军老人有一处紧邻龙湾湖文创街的闲置小院。东仲都村按照规划,准备新上研学游配餐项目,就与纪子军协商,将小院改造成仲意餐厅。“原来闲置的小院,现在生意兴隆。俺每年有1万元的租赁费,村里也增加了收入!”纪子军常在文创街漫步,笑意盈盈。
一栋栋老屋焕发新生,成为文化传承载体、村容整治抓手、产业发展支点。山东等闲谷艺术粮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彬深有感触:“乡村振兴忌急功近利。唯有深挖乡村民居的文化生命力,方能真正引人、留人。”
乡村振兴合伙人:人才活水润沃土
龙湾湖文创街上,“川上咖啡”香气氤氲。店长陈亚楠是2020年入驻的乡村振兴合伙人。“这里远离喧嚣,让人在乡野间自在呼吸、放松交流。”她微笑道。
不远处“好桑粮”体验馆内,创始人刘元秀正与客人分享桑叶茶。这位52岁的创业者几经沉浮,2019年成为首批合伙人,每日驱车往返济宁与泗水,行程已逾10万公里。支撑她的,是对国家政策的信心、对龙湾湖前景的期许,以及对当地政府务实作风的认可。
泗水“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核心在于构建“政府支持+平台孵化+联农带农”机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启乐穿行于龙湾湖文创街,游人如织的景象让他心头暖意升腾——乡村振兴,希望无限。
问及政府、平台、村民在“合伙人”模式中的关系,孙启乐右手握拳,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各有分工,各负其责。”
政府筑巢引凤。出台专项政策,设立招募联络站,投入超亿元完善道路、燃气、网络等设施,组建专班解决合伙人难题。针对手工艺人需求,协调开展技能培训160余人次。
平台聚力赋能。以等闲谷艺术粮仓等为依托,整合资源招募合伙人。平台提供场地、技术、宣传等服务,按业态收取5%至20%分成,避免同质竞争。2024年,平台服务费收入达240万元。
村民共享红利。村集体通过租金、分红等方式参与开发。东仲都村物业公司年收入44万元;村民田仲玲在文创街“拎包入住”经营“泗水火烧”,村集体仅抽成10%,她月入七八千元;22岁的蔡淑怡大学毕业后直接入职“虎咬瓜”品牌店,线上线下销售红火。
“90后”甘薯大王庞海波是产业合伙人的标杆。从打工、跑运输起步,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下扎根丘陵薄地种植地瓜。他推广脱毒种苗、密植技术和膜下滴灌,带动周边12个村种植3万余亩,亩纯收益近3000元。2024年市场价暴跌,他仍坚守0.7元/斤的保底价收购乡亲地瓜,宁亏50多万元也不让农民受损。
截至目前,泗水已招募合伙人299人,落地项目149个,总投资7.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8400余人。
夏日里,龙湾湖畔的振兴画卷舒展得愈发壮阔。泗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姜仲启在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上总结道:“片区党委的统筹引领,是凝聚片区合力的组织保障;盘活闲置农房,是唤醒乡村沉睡资源的钥匙;‘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是汇聚人才活水的创新管道。”泗水县制度创新的“三驾马车”,正驱动龙湾湖片区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蹄疾步稳。
包庆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祖爽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