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鲁大地的田野上,一片片花生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这希望的背后,活跃着一支扎根科研一线、深耕花生育种的党员队伍——中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第一党支部。这支建立在“花生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上的党组织,以“长果飘香・造福万家”为党建品牌,将实验室里的基因密码转化为大地上的金色硕果,用科技力量书写着服务“三农”的动人篇章。
三链融合育良种 党建品牌结硕果
走进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长果飘香・造福万家”的党建标识格外醒目。绿色三角形边框里,两粒金灿灿的带壳花生饱满诱人,既象征着花生作为“健康果”的生态价值,也寓意着“黄金油”的经济价值。这个荣获山东省农科院优秀党建品牌的标识,恰是支部工作的生动写照——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紧密融合,让一粒粒种子成为连接科研与民生的纽带。
依托“国家和山东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平台,支部党员们构建起“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示范县”的推广网络。55个县级示范基地星罗棋布,28家合作社积极参与,3家获评优秀合作社,一个个数字背后,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坚实足迹。与鲁花集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山歌食品有限公司建设济南市专家工作站,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支部联建,组建山东省首个花生育种科企创新联合体……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让科技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把论文写在大地 科技服务暖民心
“实验室数据再漂亮,农民不认就是零。”支部书记迟晓元的办公室里,一幅插满彩色图钉的中国地图见证着团队的“大地情怀”。作为科技特派员,她带领党员们五年间举办65场培训会,足迹遍布黄淮海、东北、西北主产区,累计培训近50万人次,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三农”的“50万里路”。
在青岛平度的示范田里,“花育917”创下半匍匐品种亩产645.3公斤的纪录;在新疆千亩示范方,“花育60”以亩产716公斤刷新全国单产纪录;在东营盐碱地,“花育9118”亩产达520公斤……党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把农业技术、惠农政策送到农民手中,35场现场会、8份咨询报告、30余次专项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嘱托。
创新攻坚破瓶颈 硕果累累惠民生
面对花生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部党员勇挑重担,在高油酸与抗逆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团队开发的高油酸性状选择技术,培育出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高油酸品种“花育32号”,油酸含量达77.8%,比传统品种提高10倍,这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填补了行业空白。截至目前,团队已培育19个高油酸品种,其中“花育917”作为国内外首个连续开花半匍匐高产高油酸高油宜机大花生品种,可节省用种量60%以上,获齐鲁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为破解我国北纬40度以北地区只能种植低产小花生的难题,团队创建耐低温综合评价技术,挖掘12个低温胁迫调控基因,培育出“花育33号”,将大花生种植区域向北推进5个纬度,改写了我国高纬度地区花生种植史。如今,支部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奖励10余项,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50余个,授权植物新品种权10余项、专利20余件,10余个品种被遴选为国家和省级主导品种,品种转化3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品种培育到产业振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们以“长果飘香・造福万家”为己任,让金色的花生在祖国大地上飘香,用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迟晓元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