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24 21:38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轩铭 作者:胡桂芳 朱莉昵 李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不足5.8万吨猛增到2023年的4200多万吨,40余年间增长逾700倍,成为种植业中继粮食、水果、蔬菜、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我国一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大国。深入研究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发展的人文逻辑、坚定文化自信,更能为建设食用菌强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我国食用菌产业何以成为农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本?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视角审视,至少蕴含以下核心“密码”。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根本遵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注重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吸收其精髓,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贯彻始终,致力于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国家层面,2010—2023年,有5个中央一号文件写入食用菌,强调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食用菌产业的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工作引导,再到实际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贯穿食用菌产业全链条,让广大农民等群体在产业发展中切实受益,生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

务实创新精神是内生动能。我国食用菌的高速发展具有强大的内生动能。这个动能首先来自本土内生性精神观念。广大干部群众以拼搏精神,依靠科技和实干,把“小菌菇”铸就为“大产业”,涌现出古田、金寨、平泉、柞水、东宁等一批兴菌富农的典型范例。近年来,脱贫地区持续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让农民群众持续获益,彰显了精神文化对物质生产的强大驱动作用。

千年饮食文化是强韧纽带。我国菌类食用历史悠久,从《诗经》《礼记》对菌类的记载到宋代苏轼“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的吟咏,再到清宫的“草八珍”(其中含猴头、银耳、竹笙、羊肚菌、花菇等菇类),食用菌早已深度融入中华饮食智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如今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各类菌菇佳肴、大街小巷餐馆酒店琳琅满目的菌菇菜品,正是菌菇饮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写照,食用菌亦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食用菌被誉为“上帝的食物”,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改革开放后,东西方美食文化交融互鉴,加速了中国食用菌加快走出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食用菌是属于流行食品、现代食品、未来食品”。千年传承的食用菌饮食文化,在大食物观引领下焕发蓬勃生机并向全球传播,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历久弥新的活力。

药食同源养生理念是核心价值。“药食同源”理念贯穿千年,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石。古人视诸多菌菇既是食材又是药材,其中的药用菌类如灵芝、桑黄、茯苓、天麻等在古代膳食配方和中医方剂中地位崇高。如名列“四大名菇”之首的徽菇(香菇),不仅是徽菜里的当家“山珍”,其药用功效更被明清御医汪机、陈嘉谟、徐春甫等极力推崇。现代科技印证: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糖、萜类、甾醇、麦角硫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血脂、预防和治疗癌症等多重功效,极大地提升了菌类在健康养生领域的价值。在“药食同源”价值驱动下,“一荤一素一菇”的科学膳食理念渐入人心,菌菇养生汤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及药品不断涌现,强力驱动食用菌产业规模扩张和全链条升级。“药食同源”理念已成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引擎。

我国食用菌产业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生动阐释了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协调发展”的鲜明特征,亦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优秀文化理念的生动体现,充分说明了文化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软实力和价值支撑点。但是,在产业经济与人文交互融合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

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文化基础及开发程度的差异,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坡度现象”:东部和沿海地区菌产业、菌文化互相赋能的实践探索起步较早,食用菌工厂化(占比65%)和当地的厚重文化,滋养了强大的市场主体和产业集聚,出现了浙江庆元、江苏安惠、福建古田、广州粤微等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标杆。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效应较好,开始带动地方食用菌文化的挖掘,但附加值尚较低。西部地区野生资源丰富且拥有独特的民族菌菇饮食文化(如云南“菌子季”),但开发利用不足,不少地方食用菌文化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

忽视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重生产轻文化”“重经济效益,轻人文价值”倾向仍然严重,菌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人文底蕴依旧割裂。目前全国仅有12%的菌企系统开发菌文化衍生产品。据抽样调查,62个食用菌主产县中,仅8个将菌文化纳入文旅规划,菌文旅收入占比平均不足3%(法国松露产区文旅占比达15%)。政府食用菌补贴中,90%用于设备购置,文化IP开发补贴占比仅2%。甚至在少数食用菌历史悠久而又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部分干部还抱有“种菇要砍树、影响生态环境”的旧观念,反映出在将人文资源转化为产业动力、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认知偏差与实践障碍,制约了“绿水青山”生态文化价值的深度释放。

传承与创新不足。对食用菌文化内涵普遍挖掘不足,多数品牌仅停留在产品功能宣传(如营养、健康),缺乏与地方文化、传统技艺或人文故事的深度融合,产品缺乏视觉辨识度和情感共鸣,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食用菌的药用价值、生态价值宣传不足,消费者认知局限在“菜品”层面,难以支撑高端品牌定位。年轻群体对传统食用菌接受度较低,市场拓展受限。食用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仅0.8%,低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出口产品以原料为主,深加工品仅占23%,其中大宗出口的香菇、灵芝等菌类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其文化象征(如圆满、富足、长寿、祥瑞)未被充分转化为现代品牌叙事和国际竞争力。

菌物人才缺乏。部分传统的菌类种植、炮制等蕴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福建古田银耳传统栽培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仅23人,平均年龄58岁;相比之下,日本200多名认证的“菌床师”中,35岁以下的占40%。我国食用菌产业链从业人员超2000万人,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仅约1%,应用型人才缺口显著,从业人员素质及结构有待优化。目前全国食用菌产业人才缺口超20万,既深谙菌物文化(重点是历史、民俗、药典知识)、又精通数字农业和品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严重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附加值变现。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为食药用菌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交汇点,我国菌业如何以人文底蕴激活产业动能、以产业发展厚植人文底蕴,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先行:构建人文价值与菌业发展的共生范式。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产值已突破4000亿元,但文化附加值占比不足15%,亟需构建人文价值与经济效能协同发展的新范式。要深化理论认知。深刻认识文化之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的巨大作用,深刻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本旨要义,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经济观、大文化观,摈弃经济、文化“两张皮”观念,自觉将人文经济学理念植入食用菌产业经济。强化规划引领。借鉴福建古田县将菌菇文化纳入“十四五”规划的经验,在制定“十五五”规划和农业农村、林草、文旅、卫生健康等专项规划时,把菌物文化建设、传统工艺传承、生态建设综合统筹,纳入其中,引领菌产业与菌文化协调共进。完善评价体系。食用菌主产区应研究建立“食用菌产业人文指数”评价体系,量化文化传承度(如传统工艺保留率)、社区参与度(菇农文化活动参与比例)等指标,促进菌文化与菌经济融合发展。浙江庆元初步试点显示,该指数每提升10%,产品溢价率提高5-8%,形成了人文投入与经济效益的正向循环。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文化铸魂:激活传统菌业现代生命力。我国食用菌产业虽拥有上千年栽培历史,但存在“有资源缺转化、有故事缺讲述”的痛点。激活菌业文化生命力,需构建“保护—传承—创新”三位一体机制。制度层面,借鉴国内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各类食用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系统整理食用菌民俗、技艺,建立老菇农口述史档案,通过“师徒制”实现技艺代际传递;保留地域文化标识(如云南楚雄彝家的“菌祭”仪式、福建古田的“开菇门”传统),将仪式感转化为文化认同的载体,让食用菌文化从“技术经验”升维为“精神符号”。建议由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食(药)用菌文化基因库”。实践层面,推广浙江庆元香菇、山东临清桑黄等文化生态链模式,通过建设文化展馆、编纂产业史志、设立菌物文旅专线等方式,实现“以文塑产、以产彰文、产文互促”。借鉴法国香槟原产地保护经验,挖掘“在地化”人文因素,加强食用菌特色品牌建设。技术层面,利用技术创新现代表达,焕发食用菌文化风采。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穿越古今”的互动场景,将现代包装、潮玩文化赋能菌业。浙江庆元运用5R、元宇宙技术等数字技术,生动再现800年香菇栽培史,游客参与度提升了70%。河南西峡将《山海经》文化植入香菇包装,开发“神兽盲盒”系列,产品溢价率达135%。

需求引领:打造健康消费的菌物解决方案。适应老龄化加剧与健康消费升级趋势,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延续“食养食治”“寓医于食”的文明基因,推进食用菌“药食同源”价值转化。要构建传统知识体系。整理古籍记载的200余种药用菌方剂,组建“中医+微生物学”跨学科团队,用代谢组学等技术解析茯苓、银耳等核心菌种的“四气五味”机理,开发AI组方优化系统,实现菌物本草方剂与现代临床需求的智能匹配。要深化科技研发应用。利用菌种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营养、抗病害的新品种,开发菌丝体蛋白、真菌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研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功能性健康食品,拓展食用菌在大健康和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场景。突破产学研用壁垒,加快产业、文化、科技、金融诸要素融合创新。荷兰“食品谷”和江苏宜兴“未来食品谷”,分别通过瓦赫宁根大学、江南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形成从菌种研发到健康食品的全产业链条,打造食品产业创新高地,其中食用菌价值提升300%。其经验值得研究借鉴。要推动产业价值升维。建立道地食用菌产品溯源体系,实施“地理标志+”战略,提升溢价空间。扩大“药食同源”目录、新食品资源目录对食药用菌的覆盖范围,培育形式多样的食用菌文化载体,创新健康服务生态,支持菌博馆、菌庄园、菌空间、菌物疗养主题康养基地等建设。通过设立“中国食用菌日”、举办菌菇烹饪大赛、开展菌物文化“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等形式,加强食用菌科普宣传。积极推动菌菇文化融入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加快中国食用菌文化踏浪出海。

绿色发展:深化“两山”理论的产业实践。食用菌产业具有天然的生态属性,1亩菌棚可消纳8亩农田秸秆,碳汇效应显著。但调研显示,目前全国仅15%的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食用菌绿色转型空间巨大。如安徽灵璧县通过“三物循环”,2023年消纳秸秆12万吨,碳减排量达1.2万吨,相当于种植60万棵树。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深化食用菌产业绿色变革,加速自然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深度融合。坚持“三物循环”,大力发展秸秆菌业,推行林下菌药种植、光伏菇棚、智慧菇房等生态和智慧种植,打造“生物秸秆+肉牛养殖+菌菇种植”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实施“固碳菌林”和“碳汇菇园”项目。重视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创建“古法生态种植保护区”,使徽菇枫香木菌材配方、秦岭泉水微喷系统等传统种植经验转化为现代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在食用菌主产区建立绿色食用菌认证制度,对标欧盟标准制定“绿色菇品”评价体系,推动“碳足迹认证”,帮助出口企业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创新补偿机制,对绿色、低碳食用菌种植给予补贴或碳积分奖励。将碳汇收益反哺菇农,形成二次价值链。通过“生态+产业+文化”,加快食用菌绿色种植的“三个转换”(生态保护向可体验的文化场景转换,低碳行为向可量化的经济收益转换,传统智慧向可复制的技术标准转换),实现生态资产向幸福资本的持续转化,完成从生产业态向生态文明的跃迁。

人才强基:培育人文经济新质生产力人才不仅是食用菌技术创新的“引擎”,更是文化传承的“活水”。要以人文素养为基、技术能力为翼,聚焦“育才、引才、留才”,培育复合型食用菌人才队伍。育才应厚植人文根基。办好现有菌物学院(专业),开设“菌物伦理”课程,将菌物文化融入育人全链条。新农人培训也应加入当地菌物文化内容。鼓励设立“菌菇美学工坊”,挖掘菌菇饮食文化、民俗传说内涵,让人才既懂栽培技术,又能讲好“菌菇故事”。引才应注重人文价值。产学研合作应跳出单纯技术转化框架,重视搭建“人文共创平台”。让科研人员和学生既研发高产、推广技术,也参与菌物文化调查和非遗保护,推动菌菇元素与文创、旅游融合。发挥食用菌科技小院的“孵化”功能和食用菌骨干科特派的引领作用,记录、梳理菌农智慧,将乡土经验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文化资本。留才应彰显人文关怀。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用好食用菌职业院校毕业生,既靠薪资留住青年人才,又为他们搭建“价值实现通道”。设立“菌菇创客基金”,注重支持兼具文化创意的项目(如菌菇主题民宿、食疗文化推广等)。开展“菌乡工匠”评选,推行“食用菌职称评定”,给种菇能手颁发“高级农艺师”证书,中间可加入“人文贡献”指标,表彰那些既提升产量、又传承菌乡技艺的“土专家”,让人才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收获文化认同与社会尊重。

作者:胡桂芳(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朱莉昵(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2003级商学院学生)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