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教家风建设同社会和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推进社区家庭教育,以“老少共学”“代际融合”促进家庭文明建设,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家教、家风三者关系紧密,共同构成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家庭是家教与家风形成的基本空间,提供教育场景;家教是家风形成的载体,传播价值导向;家风是家庭文明和道德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代际传承巩固家教成果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家庭家教家风还关乎党风政风社风,也直接关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成色。需要强化党的领导、部门联动和制度保障,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部署,才能形成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优势,抓好重点群体,加强引导和教育宣贯,助力解决城乡家庭普遍关注的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家和万事兴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靓丽图景。
明时代之需认识“老少共学”的多重时代意义。一是通过老少共同参与文化活动传承文化基因。如学习党史、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能有效促进代际文化传承。二是通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理解,帮助建立良好家风家训,促进家庭和谐。三是通过代际共学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四是通过共同学习、实践项目,帮助老年人掌握新技术,同时引导青少年理解长辈的生活经验,促进代际沟通与理解。
用国际视野审视“老少共学”这一时代命题。“老少共学”是跨越代际的教育新范式,要用全球视野审视“老少共学”这一时代命题。在国际学术领域,“代际学习”已成为热门研究话题。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与青少年共同学习时,老年人的思维活跃度、记忆力等方面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青少年则在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受益良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代际学习”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表明,“老少共学”有助于打破年龄隔阂、促进社会和谐,为老年人和青少年提供新的学习成长机会。
从社会治理视角把握“老少共学”的社会价值。“老少共学”绝非简单的代际互动,而是新时代社区家庭教育的创新之举。“一老一少”群体既是家庭的核心纽带,更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切口。从理论维度看,“老少共学”打破了传统家庭教育中年龄、角色的固化边界,通过代际知识传递、情感共鸣、价值传承,实现了老有所为与少有所学的辩证统一。从实践价值看,“老少共学”既是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强团队协作深化“老少共学”理论研究。加强社区家庭教育基础研究,以科研引领实践。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吸引更多学科的教师参与到“老少共学”研究中来,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合力。依托家庭教育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名师工作室等机构,制定较为系统的研究规划,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深入探究“老少共学”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问题。积极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老少共学”研究水平。
与实际结合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完善实践活动设计与组织,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特点与需求,开发更加丰富多样、有针对性的“老少共学”活动内容与形式。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稳定合作机制。与社区、企业、养老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打造“老少共学”活动平台,为活动开展提供充足资金、场地与师资保障。注重实践活动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活动长期有效开展。
以品牌建设引领“老少共学”新发展。响应浙江省“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康养”等民生工程的战略部署,通过“老少共学”实验基地和实验项目等的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培育并推广有标识度、美誉度和知名度的“老少共学”品牌项目。及时总结“老少共学”实践活动、项目建设等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学术会议、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和宣传,为“老少共学”活动的持续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在助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中的作用,通过拓展阵地、开设专栏、建设资源、开展宣讲、举办活动、培育品牌等举措,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推进家庭教育服务精准供给,以务实举措推进省域新时代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吉先 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