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 鲁藏相连 高原之上蔬果香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赵艺璇 蒋欣然
  • 2025-07-25 12:54:45

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出发,沿着机场高速一路向东,便会经过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拐进村口,“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字样格外醒目,一旁整齐排列着一栋栋温室大棚。

“来尝一尝,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圣女果,大棚里还有车厘子、无花果、草莓、莴笋、西蓝花、西瓜呢。”驻村工作队成员达瓦卓玛招呼着记者。近年来,阿亚村突出资源禀赋,大力促进产业振兴,建成34座村集体温室大棚,还打造了近郊采摘园,带动村民增收。

阿亚村平均海拔3880米,在这里建设蔬菜大棚,一度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直到一群山东寿光人的到来……

在雪山脚下建棚种菜

走进阿亚村的温室大棚,便看到了阿亚村的科技专干达瓦罗布,大棚怎么管,果蔬怎么种,村民们得听他的主意。“我原来也不懂农业,是政府给我们请来了山东的专家,我先从他们那里学习种植技术,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村民们。”达瓦罗布告诉记者,“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育苗棚,从山东买种子过来自己育,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提高苗子的成活率。”

孟德利便是达瓦罗布口中的“山东专家”之一,他来自4000公里以外的全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也是寿光市驻白朗县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2016年,孟德利和他的团队跨越半个中国,来到日喀则市白朗县,开启了一段在雪山脚下建棚种菜的“高原奇旅”。

“白朗县平均海拔4000多米,刚来时高原反应很严重。别说干活,就是干站着,身体也受不了,头晕、头疼、恶心。平时与家人聚少离多,也经常感到孤独与迷茫。”回想起刚进藏的艰辛与不易,孟德利感慨万千。但倔强的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这一待就是9个年头。

高原上紫外线强,经常刮大风,对棚膜质量和压膜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照抄照搬“寿光模式”。“为适应光照强、风力大的特殊气候,我们量身定制了防紫外线的大棚薄膜,使用卡槽固定技术。”孟德利团队因地制宜对大棚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良,让蔬菜在雪域高原扎下根。

由于为人厚道、技术过硬,2019年孟德利被聘任为“白朗县蔬菜产业技术总顾问”,为全县蔬菜种植“把脉问诊”。

关键是把技术留在高原

在距阿亚村20公里外,高原设施农业得到了更加规模化的发展。“我们建起了占地面积1528亩的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以下简称‘园区’),包括133座温室大棚和2座玻璃温室。由于光照条件足,昼夜温差大,果菜的糖分很高、口感很好。园区种植着55种果蔬品类,每天产量在2500公斤以上,年产值7000万元以上,既丰富了当地的‘菜篮子’,又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孟德利介绍。

西红柿、西瓜、草莓、油桃、青椒、西葫芦……跟随园区管理人员巴桑次仁的脚步,记者每走进一座大棚,就像踏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大棚里的果蔬茁壮生长,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设备一应俱全。

“很多农牧民从未见过大棚,更不用说建设和种植了。我们必须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们,比如固定每一个螺丝,定植每一棵苗子……”孟德利说,“咱种得再好,总有撤回的一天,关键是让蔬菜种植技术留在高原。”

进藏10年来,孟德利的手机里存下了500多名种植户的电话。只要有疑问,24小时随打随接;只要有需求,抬起腿就赶赴现场。靠着连说带比划的“寿普”,孟德利克服语言障碍,跟很多藏族同胞都成了“老朋友”。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农业技术已经层层传递到了当地农户手中,真正扎根在了雪域高原。

除了自己种植,园区也与周边的合作社和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记者看到,在巴桑次仁手机上的微信采购群里,一位昵称为“索珍”的农户发来消息:“需要青笋吗?质量非常好。”

“村民们可以到园区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把技术学会了,就回去按照我们的标准种,我们再来收,每天都会收购农户的各类果蔬3000多斤。”园区管理人员巴桑次仁告诉记者,“我们的目的是给农户们做技术示范,把年楚河沿岸四个乡镇的村民带动起来,让大家不仅可以吃到丰富多样的果蔬,还能靠这个产业增收致富。”

凭着肯吃苦、不服输的劲头,孟德利带着10余名寿光老乡,走遍了日喀则市白朗县、康马县、桑珠孜区、谢通门县等山山水水,指导建设蔬菜大棚1000多个,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带动1500余名群众就业致富。

这些年来,孟德利进藏的“第一站”白朗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到如今的蔬果飘香,白朗县正在逐渐从传统的农业县转变为青藏高原上的“果蔬之乡”。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温室大棚2060座,面积达到2.08万亩,果蔬产量约1.38亿斤,产值达3亿余元。

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沿着最美318国道一路向西,在蜿蜒曲折的拉萨河旁,占地215亩的净植茂藤农业园映入眼帘。“我已经在园区种了5年多了,这里土质不错,病虫害少,寿光的技术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我承包了4个大棚,每年的纯利润10余万元。”算着可观的收入,种植户李守远脸上洋溢着喜悦。

李守远工作的园区位于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由来自山东寿光的桑茂鹏投资建设。桑茂鹏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是蔬菜专业科班出身。2018年他面对着家人的担心和朋友的不解,来到曲水县发展蔬菜产业。

为了保证园区建设质量和进度,桑茂鹏和工人们吃住在工地。“工地上只有两间小板房,一间当卧室,一间当客厅、餐厅和厨房。经常是一阵大风吹过,板房内沙子尘土一片。”每当家人来西藏探望时,很是心疼,多次劝他放弃。不服输的桑茂鹏咬咬牙坚持下来,幸运的是园区建成当年就喜获丰收,蔬菜一进拉萨市场,很快就销售一空。

“我们每年给村里的流转土地费、机械费及临时用工费100万元以上。周边村民通过参与蔬菜种植,既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又学到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担任曲水县蔬菜协会会长的桑茂鹏,创设农民培训学校,接待2000余人进园区实践,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000万元以上。

在另一边的阿亚村,大棚里的果蔬基本供不应求。目前,果蔬产业已经实现了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年均收入超过3万余元,户均增收1.47万元。

去年,在山东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车厘子、无花果等高经济价值的水果。“车厘子前两年要养树,而且管理也比较精细,但它能卖上价钱,我相信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达瓦罗布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蒋欣然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