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四川广元市旺苍县红军城的夜空被歌声点亮。“蜀道承文脉 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在此举行,来自四川、陕西、甘肃、重庆的民歌手们用最质朴的乡音,将秦岭的苍劲、巴山的厚重、陇原的温婉与武陵的灵动编织成曲,让跨越千年的大蜀道文脉在今夜流淌。
活动现场。
夜幕刚落,歌唱家吕宏伟的《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已顺着晚风漫过人群,随后的《又唱小白杨》更是以熟悉的旋律勾起全场共鸣。当音乐渐歇,旺苍本土的《米仓山歌》率先登场——田歌的质朴、号子的雄浑、小调的婉转在歌声里交织,“砍柴要上尖尖山,插秧要等雨过天”的唱词,像一幅水墨画卷开米仓山的晨耕暮息。“每句歌词都带着泥土的温度。”演唱者、声乐系学生陈雄说,为了这首歌,她跟着老艺人在米仓山深处走了一年多,“现在一开口,眼前就是山里的云和雾”。
节目重庆《啊啦调情歌》。
歌声从川北的山野漫向更远的地方。甘肃陇南的《放风筝》带着竹笛的清脆登场,“风筝飞过白龙江,杨柳依依两岸香”的婉转唱腔,瞬间将观众拉到徽成盆地的春日里;巴中南江的《巴山背二歌》则以“背二哥来嘛嘿哟”的粗犷号子震彻全场,国家级非遗的磅礴气势里,藏着旧时背夫爬坡上坎的坚韧,也藏着对家人的软语牵挂;广元市文联选送的《又唱薅秧歌》更让人动容——80岁的老艺人李光武与00后新秀并肩而唱,“汗水浇出金稻穗”的唱词里,农耕时代的集体记忆与年轻一代的朝气撞出温暖的火花。“年轻时喊的号子,现在娃娃们也爱唱,这就叫传下去了。”李光武的声音里带着笑意。
资阳《太阳下山落满坡》。
陕西延安的《古老的信天游》用苍凉唱腔铺开黄土高原的辽阔,重庆酉阳的《阿拉调情歌》则以土家族的明快节奏点燃热情……一个半小时里,10余首民歌如同一幅流动的文化地图,串联起四地的山河与烟火。72岁的旺苍居民刘永华坐在台下,激动地说:“能在现场听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各具特色的民歌,大饱耳福,太难得了。”
这场展演不止于“唱”。活动现场,文艺实践基地授牌、《蜀道文脉民歌保护传承旺苍共识》发布,为大蜀道民歌的保护画出清晰路径;而台上老艺人与新秀的同台、传统曲调与现代元素的交融,更让人看见文化传承的鲜活模样。“民歌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是活着的历史——今夜的歌声里,有过去的根,更有未来的芽。”
月光下的红军城,余音尚未散尽。从米仓山歌到信天游,从背二歌到土家族情歌,四地的旋律在此相遇,不仅唱活了大蜀道的千年记忆,更唱出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当古老的歌谣被新一代唱响,文脉便有了新的生命力。
作者:毛雯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