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红色报纸展览馆里,一张张泛黄的老报纸记录着百年时代风云中的奋斗历程;一边是江畔新村打造的“武当不夜城”仿古街上,游人如织、宾朋满座……走进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村史馆,一幅幅对比照片、一组组翔实数据、一件件实物展品,生动展现了在党建引领下,这个6年前才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实现了从“穷山窝”里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的“幸福村”蝶变。该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20余项国省级荣誉。
太阳落山,音乐响起,龙韵村“武当不夜城”开街,村民谢青山的锅巴店和其他店铺一样准时开业。“这间店铺由村里提供,根据营业额适当减免房租,还免费提供电商推广平台,原材料主要是周边的玉米。”谢青山说。在经营模式上,有直接经营、收固定租金、联营分成等多种方式可以选。
以前,龙韵村配套产业业态单一,群众就业增收渠道窄。近年来,龙韵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形成村“两委”、社会组织、市场主体、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同时,探索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景区市场化运营。利用荆州市对口协作专项资金,建成乡村沉浸式夜游“武当不夜城”项目,集节典演艺、特色美食、科技体验、互动娱乐、文创零售等复合业态于一体,推行免租运营、收益共享模式,将商户成长与村庄发展深度绑定。
建村初期最大的困难是村民对新村缺乏归属感,龙韵村建立健全以党员、警员、卫生监督员,片区长、组长、楼栋长为主的“三员三长”工作机制。“三员”分别负责思想引领、治安管理和日常服务,“三长”分别负责小组事务、片区协调和楼栋服务,已形成大事小事有人管、矛盾纠纷有人调的基层治理新局面,让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村民之中。
在龙韵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委员黄林打开全村用工数据可视化系统,数据和图表一目了然,包括景区、物业、农场等各个板块的用工数量、人员构成基本情况。他介绍,除去外来人口,本村共有455人在这些项目里稳定就业,基本涵盖了村里在家的主要劳动力。针对困难群众,龙韵村发动党员带头,共建兜底产业。在村庄周边配套建设60亩香菇种植基地,由党员陈雪锋带动。袜业扶贫车间,引导脱贫户朱芳明承包。
如今,利用村集体经济支出和项目资金,龙韵村已为全村常住人口家中安装了烟感报警和天然气泄漏报警装置。全村一键报警、免费无线网、智慧广播系统、共享充电桩等安装到位。“以前人人都向往城里,现在我们整村建成了景区,通了公交车,城里人都来村里旅游。我们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欣赏风景,感觉真好!”在村里景区运营公司上班的村民徐阳阳说。
在龙韵村爱源文化广场,伴着优美的音乐声,每天晚上村民们伴着广场舞音乐翩翩起舞。“广场建好后老百姓隔三岔五就能在家门口看唱戏,丰富了文化生活。”村民朱德琴说建议修改为可书写在段尾的标点符号
龙韵村建设的中国红色报纸展览馆、村史馆等一批红色场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连续多年开展“十星级共产党员”“十星级文明农户”“最美龙韵人”等系列评选活动,不断增强村民荣誉感和归属感。
“龙韵村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党政研学、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村庄变景区,乡村变闹市,靠的是党建引领聚合力、市场主导激活力、各方参与添动力,是一部在党旗引领下书写的乡村振兴壮丽诗篇。”龙韵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敏介绍说,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3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38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5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前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16800元,超过十堰市平均水平。将接续打造“红色馆场、振兴剧场、体验渔场、生态农场、武当秀场”,完善壮大“农旅文商学艺”综合体,构建“村企民”利益共同体共兴幸福家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