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政法·热点 详情

“村里的生活不比城里差”——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赵家村以“双富”理念推动乡村治理见闻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黄敬慈
  • 作者:于险峰 刘杰
  • 2025-07-28 21:24:59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刘杰 文/图

  “这几年村里变化可大哩,感觉越过越有奔头,越活越有劲。”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赵家村,82岁的村民姜德喜自豪地说道。在赵家村,柏油路铺到每户门前,房前屋后花木葱茏、果木飘香。昔日的废墟荒地摇身一变,成了精致的小微花园和公共绿地,整个村庄焕然一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不少村民表示:“村里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

  这个地处黄海之滨的村庄,下辖9个自然屯、14个村民组,常住人口930户3080人。近年来,赵家村“两委”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治村理念,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荣誉称号。2025年5月,该村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为村里的荣誉榜单再添璀璨一笔。

  产业兴村——

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

  “哒哒哒、哒哒哒……”7月10日,在赵家村村委会旁的服装加工车间内,60多名村民正埋头赶制休闲西装。从裁剪、缝纫到整烫、检验、包装,一派繁忙景象。

  63岁的倪福宝在车间主要负责缝扣子,也兼顾保洁等杂活。早些年,他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则去大连市区做瓦工,“那时候收入不稳定,离家又远。特别是过了60岁,活儿越来越难找”。近两年,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他把家里近6亩地流转出去,还在村办服装厂找到了工作,月工资约5000元。老伴在村里的海参加工厂上班,年收入有四五万元。“我和老伴岁数大了,现在钱不少挣,还离家近,心里特别满足!”倪福宝笑着说。

  倪福宝的幸福生活得益于赵家村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探索。近年来,赵家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251户农户入股土地1800余亩,稳妥推进土地流转。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种植结构,每年带动社员增收100余万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4处设施农业园区,打造源丰草莓、巨平蔬菜、裕丰祥鸡蛋等具有本村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海参养殖,既带动村民增收,又为村集体创造稳定收益。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6家企业落户本村。

在赵家村村办服装厂加工车间内,村民正埋头赶制休闲西装。  “村民有活干了、有钱赚了,村庄自然就好治理了。”赵家村党总支书记高宪良介绍,为探索推行新型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赵家村盘活原村办企业闲置厂房,注册了由赵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资控股的大连市杨树房赵家村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农产品水产品深加工、互联网销售、服装加工等。

  2023年,普兰店区启动富村强街、联产带农工程,全区成立41个产业联合党委(社企联盟),涵盖辽参、食用菌、服装服饰等20余个特色产业。赵家村抓住有利契机,在服装加工产业联合党委引领带动下,盘活一处闲置服装厂房,交由赵家村实业有限公司来管理经营。公司以“链主”大杨集团为依托,发挥当地服装加工产业优势,由大杨集团提供订单、部分设备以及技术支持,实现村企联建。

  如今,除了农业种植以外,赵家村已发展16家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涵盖服装加工、机械加工、木制品加工、水产养殖等领域,可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让许多村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文化润心——

推动文明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赵家村常年活跃着一支深受村民喜爱的赵家高跷秧歌队。作为辽南高跷秧歌的一个分支,赵家高跷秧歌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赵家高跷秧歌队现有100多名队员,年龄横跨14岁至87岁,这支队伍屡次亮相大连市及普兰店区的巡游表演和节日庆典,并多次获奖。2007年,赵家村因高跷秧歌获评“大连市特色文艺活动基地”;2020年,普兰店赵家高跷秧歌成功入选“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4岁的邹长俊与52岁的高成建,这对师徒是普兰店赵家高跷秧歌目前的两代传承人。他们告诉记者:“村里积极为我们提供展示平台,每次看到观众鼓掌喝彩,心里都特别高兴。”

  近年来,赵家村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主题,开展涵盖理论宣讲、科技科普、医疗健身、非遗传承等内容的综合性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群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累计惠及村民2000余人次。

  “孩子们刚结婚就背个债,你们想想他们婚后压力有多大,攀比高额彩礼不可取,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才幸福!”前不久,赵家村的周二“移风易俗小课堂”准时开课,60岁的村民组长尹风龙向村民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风良俗,宣讲内容接地气,大伙儿听得也认真。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赵家村将培育文明乡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创新推出“文明星期二”品牌项目。每周二,“红色理论宣讲团”“幸福村居大讲堂”“爱国卫生大扫除”等活动轮番上阵,引导村民厚植爱国情怀、摒弃陈规陋习、共树文明风尚。该村积极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打造“好家风”“孝善十户”“道德讲堂”等一系列德治品牌,推动文明理念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评选“身边好人”“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文化活动,现在能明显感到群众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村庄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赵家村党总支副书记姜振红感慨道。

  治理有方——

评理说事开出“和谐花”

  群众的钱包鼓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矛盾纠纷也变少了。在赵家村姜老屯,有一间10余平方米的多功能室,集村民评理说事点、“法治超市”和工会户外驿站功能于一体。墙上的公开栏里清晰地展示着村民评理说事点和“法治超市”的办事流程,并公布了律师、民警、人民调解员及村干部等人员的联系方式。在这里,赵家村不仅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活动,更能即时响应并处理村民矛盾纠纷。

  62岁的于义是这个村民评理说事点的评理说事员,也是这家“法治超市”的“店长”。自2007年进入村“两委”后,他便一直担任治保主任,负责村里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至今已经有18年。因其丰富的基层调解经验,2023年被评为辽宁省“法律明白人”。于义回忆,以前村民经常因为土地边界、邻里排水等问题发生纠纷,调解记录本上每个月都是密密麻麻的“车轱辘”事。“现在村民的素质显著提高了,矛盾纠纷越来越少了,调解记录本上一个月也记不了两件事。”于义说。

  于义介绍,赵家村在每个自然屯都设立了村民评理说事点,每半个月就开展一次普法学习,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民法典、劳动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等,还创新普法形式,搭建“凉亭说法”平台以案释法,培养村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2023年,辽宁省创新打造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法庭“四所一庭”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推动矛盾纠纷进一步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普兰店区结合辖区实际,以“法治筑基、自治聚力”为理念,创新打造“普法安”“家和邻里亲”两大治理品牌,协同发力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其中,“家和邻里亲”活动以群众自治为核心,每30~50户选定1户为综治中心户,协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整治、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已涌现出多位优秀中心户典型。

  在和谐有序的氛围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集体资产发包、低保办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村务决策,赵家村坚持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先由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拿出实施方案,经集体研究决定后,再由村委会组织落实,群众对村委会班子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变化非常明显,过去是“村干部带头干、老百姓背手看”,现在是大家除了主动维护公共卫生,还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等绿植。

  “未来,村‘两委’将持续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产业发展起来、群众富裕起来、文化活跃起来、环境优美起来、社会稳定起来’的崭新局面。”高宪良表示。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