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低碳大米提振东南亚农业竞争力

  • 来源:经济日报
  • 编辑:张轩铭
  • 2025-07-29 10:31:34

今年7月,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夏季稻田迎来丰收,在越南农业与环境部主导的试点中,101个低碳水稻模式覆盖4518公顷土地,每公顷产量提高5%至10%,每公顷利润增加114美元至190美元,同时减少了1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同一时期,泰国正大集团的“皇族金辉低碳大米”也进入欧洲超市。这片产区正将“低碳”从环保概念逐步转化为提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低碳大米”的本质是水稻种植方式发生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技术在于交替湿润灌溉——通过周期性排水打破厌氧环境,抑制甲烷菌繁殖。传统淹水稻田因有机物厌氧分解,每年释放约1亿吨甲烷,其温室效应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0多倍。越南试点区数据显示,将低碳技术结合精准施肥后,单季可削减3吨至1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减少30%的氮肥和40%的灌溉用水量。

更大的突破在于生产体系的协同优化。在越南芹苴,农民通过整合节水灌溉与秸秆回收,不仅每公顷可降低生产成本41.8美元,还可额外增加40万越南盾的秸秆销售收入;缅甸则从加工环节切入,28家出口米厂正在安装总计41.9兆瓦的太阳能系统,其中,塞因莱米(Sein Lae Myay)米厂率先实现487kWp光伏供电,将清洁能源延伸至产业链下游。

东南亚各国正将“低碳大米”纳入国家农业转型框架,实现的路径各具特色。越南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以“百万公顷优质低排放水稻计划”为中心,目标是到2030年覆盖湄公河三角洲50%以上的产区,其创新点在于建立国家品牌认证体系。今年4月,越南授权7家公司生产1.92万吨低排放优质稻米。其中,越南中安高科公司以820美元/吨高价出口日本,高于普通大米价格90%左右;泰国则依靠私营资本驱动。泰国正大集团通过订单农业连接市场与技术,向签约农户提供250泰铢/吨的补贴,举办耕作研讨会,并依托日本伊藤忠商事渠道进入日本市场。其“低碳大米”产量计划从2025年的2万吨增加到2026年的4万吨;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院则在老挝等地推进低碳稻种植试验;菲律宾南哥打巴托省投资1.2亿比索(约合210万美元)建设废弃物制能项目,用沼气发电支持生态农业。这些探索共同指向区域农业的低碳重构。

低碳大米兴起恰逢全球大米市场动荡期。2024年9月,印度解除大米出口禁令后,亚洲市场供应激增,导致今年5月泰国白米价格跌至431美元/吨,同比下降约30%。传统价格战模式难以为继,“低碳”成为破局关键。欧洲食品巨头、航空公司等买家由于需履行供应链减排承诺,主动采购高价“低碳大米”,这种绿色溢价机制创造了新的利润空间。越南试点农户的每公顷利润提高了36.7%,泰国“低碳大米”则通过品牌溢价抵消市价下行压力。更深层的转型在于价值链重构——越南正筹备将低碳稻纳入碳信用体系,参照其林业碳汇项目经验,为农民开辟出一条环境服务收益新渠道。

但“低碳大米”的种植和推广也面临众多挑战。首先,其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例如,在越南同塔省试点种植,因灌溉渠道老化无法满足“三次排水”技术要求,农民被迫简化操作流程。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若世界银行的援助资金因政策延迟等原因被转走,该项目将遭遇重大挫折。这反映出“低碳大米”种植设施硬件升级具有紧迫性。其次,更复杂的矛盾在于农民的参与壁垒。低碳耕作要求精准的水肥管理,但目前碎片式的土地限制了技术应用效率。尽管泰国正大集团试图通过培训解决这一问题,但初期仍需250泰铢/吨的补贴激励农户。最后,“低碳大米”认证体系也存在缺失。当前减排量缺乏统一核证,高价大米是否能真的匹配环境效益?若监管缺位,绿色溢价可能沦为市场炒作工具。

“低碳大米”的更大价值在于提供可持续粮食系统的试验场。印尼在占碑省启动小麦种植试验,将低碳理念延伸至旱作农业;菲律宾的农业废弃物发电项目,则在探索循环经济模式;越南则计划借力外资,推进能源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新加坡在民丹岛建设的绿色工业园,将通过跨境清洁电力贸易支持低碳农产品加工。

随着全球碳市场进一步扩张,农业碳信用正从概念走向现实变现。越南已立法构建碳交易框架,林业减排项目已获加速森林融资以降低排放联盟(LEAF)的资金支持。一旦稻作碳汇完成方法论认证,湄公河三角洲的绿色稻田或将产出比稻谷更珍贵的资产——可交易的碳信用。

业内相关专家认为,东南亚的“低碳大米”革命,既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农技升级,也是重构全球竞争力的战略突围。当越南农民在排水控水的稻田里兼顾收成与减排,当泰国米商将绿色溢价转化为出口利润,传统农业正被赋予新的定义。这场转型不止于生产方式的改良,更关乎小农生计与国际市场的再连接,关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关乎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守护好生态环境。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