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海风阵阵。7月6日至18日,“科创中国”中国—塞内加尔花生全产业链国际培训班在山东省青岛市圆满结业。10多名来自塞内加尔的农业从业者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十余天的培训中,循着花生从育种、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全产业链轨迹,探寻花生产业提质增效的“塞内加尔方案”。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位签署国,塞内加尔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简称花生所)的合作源远流长,此次培训将“中塞”农业合作推向系统化、常态化,让一粒小花生成为中塞友谊的生动注脚。
作为非洲花生生产大国,塞内加尔花生种植面积达1800万亩,不同于中国花生的“精播细种”,塞内加尔的花生还延续着“马拉人耕”的播种方式,此外粗放的田间管理、滞后的病虫害防治,让这片适宜花生种植的土地始终难获丰产。
“山东的花生每亩地产量能到900多斤,我们的平均亩产才200多斤,每亩地近600多斤的悬殊差距,是我们来山东学习的最大动力。”塞内加尔农业研究所区域抗旱能力提升研究中心花生选育专家法耶的话,道出了参会学员们的共同心声。
花生所所长张建成介绍,中国花生常年推广高产抗病品种,普及地膜覆盖、滴灌、机械化等技术。塞内加尔仍然以传统种植模式,品种老化,缺乏先进滴灌设施,受气候影响大。中国农户能够从科研机构获得不断迭代改进的高产抗病品种,能够通过全国农技推广获取最新的栽培技术,而且在花生生产中的起垄、播种、施肥、除草、覆膜等多项功能都被机械替代,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些在中国已经常态化使用的技术,希望也能在未来解决塞内加尔花生种植户的问题。
作为从事中塞农机贸易的莫克塔法尔,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康建明研究员《花生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课程的内容:中国的花生精播机每亩播种量精准可控,他的作业原理是先起垄后铺膜,然后在膜上打孔精量播种,最后在种行覆土镇压,根据地块大小可以适配不同行数的播种机,与人工作业相比,效率提高20倍以上。“不同于农机生产厂商提供的冷冰冰的数字,在课上,我可以和专家交流很多一线生动案例,回到塞内加尔,我可以给种植户提供更好地购机服务。”
除了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防治也是阻碍当地花生增产的一大痛点。塞内加尔农户防治意识淡薄,往往“见虫防治”,损失已造成。培训班上,花生所专家给出的“绿色方案”,让学员们眼前一亮:针对当地常见的害虫,采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生物防治协同治理,既降低农资购买成本,又减少农药使用,提升出口竞争力。“原来不用多花钱,也能把病虫害管好。”塞内加尔农业研究所负责人萨尔在笔记本上画下了防治流程图。
从种植环节到病虫植保,中国的“良种良法”,正一点点解开塞内加尔花生产业的“低效密码”。
“没想到花生能加工出这么多产品,饼干、蛋白粉、化妆品原料……”在青岛一家花生深加工企业参观时,塞内加尔蔬果加工企业代表拿着产品手册,不停向翻译询问加工工艺。在塞内加尔,花生加工还停留在炒制、榨油等初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这正是他来参加培训的原因——“要把山东花生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回去”。
花生所党委书记宋景华介绍,此次培训,最终瞄准花生全产业链:从育种到种植,从机械到加工,山东花生研究所可谓倾囊相授。“1989年引进的‘花11’,现在还在塞内加尔的田里结果;这次培训播下的‘合作种子’定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培训期间,塞内加尔易布拉西玛尼亚斯公立大学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内容包含塞方争取每年将派10名留学生到山东学习农业技术,塞内加尔与中国的农业合作正从“零星交流”走向“常态互动”。
“我们派留学生来学技术,你们派专家去指导,企业再把设备和加工技术带过去,这样产业链才能真正建起来。”塞内加尔农业研究院负责人萨尔说。目前,已有多家山东农机企业与塞内加尔客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首批适配当地土壤的花生精播机有望年内进入塞内加尔市场。
从一粒种子的交流,到全产业链的携手;从技术培训,到人才共育,中塞花生产业合作正沿着“一带一路”,从青岛的培训课堂出发,向着更深远的共赢未来延伸。宋景华说:“我们不仅要帮塞内加尔种出更多花生,更要帮他们建起强韧的花生产业链,让小花生成为两国合作的‘致富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