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村民期盼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灾后见闻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芦晓春
  • 2025-07-30 21:38:23

从7月23日08时至29日11时,北京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其中,密云区发生极端强对流天气,全区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为历史罕见,破坏性极大。

7月30日,北京烈日当空,本轮强降雨已经正式结束。暴雨后,密云区受灾村民的生活咋样了?上午,记者来到该区太师屯镇。该镇在7月28日遭遇山洪,多个小区和村庄被围困,灾情严重。

安置点:村民一日三餐基本生活能保障

在太师屯镇的太师庄中学,这里安置了因被洪水淹没的葡萄园村、太师屯村等周边村的部分受灾村民。

“现在共安置了327位村民,学校的宿舍大概有570个床位,目前来说还是够用。”太师屯镇副镇长赵鹏告诉记者,他从28日上午11点就来到这个安置点,已经整整两天没有离开。目前,有几十名镇村干部在这里专门负责村民的安置工作。

记者看到,在学校食堂门口的外侧,码放着一大摞由爱心企业捐赠的包装矿泉水。进入食堂,紧挨着门口的是由几张餐桌临时搭建的工作台。不时有村民过来登记领取物资,不仅有牙膏、洗脸盆、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泡面、饮料、面包等食品。

图为村民在安置点登记信息。

“一日三餐基本的生活都能保障,这边还有医疗点,密云区二院的大夫坐诊,一些基础药品我们这也都有,如果村民需要特殊的药品,我们再上报调用。”赵鹏介绍。

在太师庄中学,学生宿舍被用作临时住宿点,一间房住的人数不尽相同,分为上下铺,老人和腿脚不便的村民被安排在低楼层。“一天三顿饭管饱,也有水,屋里还有风扇,很凉快,住着挺方便。”70岁的杨莲英来自受灾最严重的葡萄园村,她告诉记者,28日早上,在河水即将漫进村子时,得亏儿媳妇骑着电动车载着她来到了安置点。“现在想想都后怕,再晚走几分钟就被困在家里了!”

图为村民杨莲英(左一)向记者介绍情况。

杨莲英告诉记者,自住进安置点后,到目前也没有回过家里,对家里的受灾情况有些担心。“现在村里没水没电,村民什么时候能回村,现在也说不准。”赵鹏告诉记者,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村民的情绪安抚工作。“这次遭了这么大的灾,村民心里面都不好受,但大部分还是能接受事实。”

受灾村:部分村民返回自家进行清淤

遭遇山洪的村民,除了在安置点居住,还有不少是借住到儿女家或亲戚家。这两天趁着天晴,已有部分村民开始陆续自行返回村里,清淤打扫,重整家园。

驱车进入太师屯镇的永安路,记者看到这条乡镇主干路已基本完成清淤,洒水车正在做路面清洁。在太师屯镇中心幼儿园,铲车正不断地从院子里推出一层又一层的泥水。

图为太师屯镇中心幼儿园里正在开展清淤。

幼儿园紧挨着葡萄园村,通往村里的路已被淤泥堵住,人难以步行。当记者要返回时,遇到了正要进村的村民王秀敏,她带着记者沿着路边倒伏的玉米田,一脚深一脚浅地进了村。

葡萄园村的南面紧挨着密云水库上游的清水河,28日早上6点左右,河水猛然上涨,仅仅十分钟左右就冲进了村里。“院里的水刚开始到小腿,没过多会就到了大腿了,我们赶紧跑到屋顶等着救援。”王秀敏说,她和老伴获救后住在了密云城区的儿子家。

现在村里的洪水已退去,路上随处可见河里冲上来的砂石子,还有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胡同里不乏泥水、杂物,没被冲走的私家车都泡了水,满是泥痕。

图为葡萄园村靠近河道的地方堆满了垃圾。

图为葡萄园村的胡同里一片狼藉,墙上留下的水痕清晰可见。

记者在村里看到,每家村民的院子里都是黄黄的淤泥,深的地方能没过脚踝。有一些自行回村的村民们已经在忙着清淤,小推车装满泥水不断往外倾倒。

图为葡萄园村的村民在自家清淤。

“昨天下午我们已经回来一趟了,家里都泡了,不能就这么干等着,得抓紧先把自家清理干净。”61岁的王秀敏身体并不太好,干不了清淤的重活,她要等着64岁的丈夫把院子清理干净后,再去屋里收拾被水浸泡的床铺、家电、家具等。

图为村民王秀敏家在忙着给院子清淤。

恢复重建:正在抓紧抢修水电路

洪水过后,恢复重建也是一场攻坚战。现在,葡萄园村依旧是停水停电,被洪水浸泡的村民家里一片凌乱,损失惨重。村民们期盼着尽快回到村里重建被毁坏的家园,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图为被洪水冲泡过后的村民屋内景象。

7月29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把当前抢修工作与恢复重建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受灾的村民能早日回到村里生活,太师屯镇正在抓紧开展各村道路清淤、道路抢修,接下来还将开展水井设备检修、水质检测等,在村民正式返回村里之前,还将统一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在供电上,正在抓紧抢修线路,预计整体上3-5天可恢复供电。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